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周庄记忆

周庄记忆

2013-10-23 18:15 作者:雅施达 阅读量:27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初闻江南韵——(四)周庄记忆

火热的八月,我怀着对江南的向往,前往梦里水乡——周庄。

车窗外天空湛蓝,有几朵白云悠悠的挂在天边。通往周庄的路两旁,一时垂柳依依稻碧如毯,一时荷叶田田紫燕翻飞。一辆辆贴着旅游标志的各色客车迫不及待地驶向近千年的古镇。

越过小石桥,穿过狭长的小巷,终于置身周庄。抬眼环顾,小河、石桥、游船等等水乡元素不住地闪烁跳跃。黛瓦下的粉墙,历经风雨依然像照片纯净的底色,匆匆的游人是古镇流动的画面,不再清澈的小河里游船依次而行。

烈烈的日头下,小巷子变成了遮阳伞的博览会。古色古香的店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雨伞、扇子、丝绸旗袍、珍珠项链……南腔北调的方言此起彼伏,不时,有一两句评弹越过嘈杂的人声传到耳边,提醒我处在江南的古镇。围满游人的古老织布店,梭声依旧,依然是那份自给自足的悠闲。木盆店里摆放着系列的木桶澡盆,都是图画中见过的样子,凿木桶的老人已经斜靠在竹椅上睡着了,无端地让我很担心它的销路。密集的茶馆略显冷清,众多的游人聚在冷饮店吃冷饮消暑,边吃边打量着人来人往的闹市。不知是驱利的步伐踏碎了梦里水乡的古朴安详,还是世俗的商人正在演绎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了。这还是我梦里的江南,我挚爱的水乡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人的悲哀?哪里还能寻到一方净土?

遍街飘香的万三蹄,萦绕着周庄的前尘往事。元朝前期,周庄只是一个名叫贞丰里的小村落。元朝中叶,江南富豪沈家由湖州迁徙至此,仿佛给周庄下了一场白银大雪,围绕着富家生活的商业活动不断兴隆,也带给了周庄的繁荣。如今的张厅,沈厅门前还都是码头,窄窄的水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依然传递着周庄的魅力。民间传说,沈万三富可敌国。明洪武时要修筑南京城墙,沈万三先后资助二万六千两白银。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沈万三不从,被发配云南,客死他乡。灵柩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这也是银子浜的来历。沈万三做梦也不会想到,数百年后的周庄会如此嘈杂,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喜还是悲。

流连在沈宅的七进院落,如织的游人使昔日空阔的沈厅显得狭小拥挤。过厅一面墙挂着蓝印花布,无言地讲述沈宅女人们的如梦生活。也许纺纱织布做着女红,也许烧阿婆茶腌制阿婆菜?也许着丝绸摇纸扇,“对窗理云鬓”,或者读罢功课,倚在后窗看外面的世界,宅子里的女人们,是否是当年水乡靓丽的风景?这个曾经繁华的大宅院又演绎过怎样动人的故事。如今,沿河不再有淘米洗菜的女人,只有游船在一座座石桥下穿梭,满河流淌着游人的嬉笑声,打破了水乡的宁静。那静坐船头,翘首沈宅的游人,大约也和我一样对江南情有独钟吧。

三毛茶楼,没有想象的人多。“三毛茶楼”几个大字显得既突兀又孤单。墙上悬挂着三毛的半身照片及生平简介,还有一张外国人与茶楼老板在茶楼的合影像,据说那男人是荷西生前的好友。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本有些破旧的书,《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都是我喜欢的。书边,有一个纸条:免费借阅。应该是给喝茶怀旧的人准备的,寥寥几个游客,坐在复古的茶座上饮茶,也许是三毛的忠实读者,来回味三毛的故事吧。三毛远矣。

中午时分,耀眼的阳光照在小河上,游船悠悠划过,象摇碎了一河银子,这也许就是沈万三留下的聚宝盆吧。船娘们的年纪大都在五十左右,头戴斗笠身着蓝印花布衫。我静静地看着她们娴熟的驾驭着小船,听她们唱着“人人都说周庄好……”依稀看到她们年轻时回眸一瞥的惊艳和莞尔一笑的妩媚,“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游船轻盈的划过一个小桥,顺着河道拐了一个弯,喧嚣退去,少了些许嘈杂,两岸房屋静静地泊在一片碧水中,蓝天白云、粉墙灰瓦、绿树和红灯笼倒映流动。几位年长的阿婆坐在袅袅的垂柳下,或把着紫砂壶品茗,或摇着油纸扇纳凉,或在仔细地淘洗新鲜的小鱼。停泊的小船上几只鸬鹚一动不动地立在船沿——周庄那份原始的静美瞬间定格,这才是我的梦里江南!

夕阳斜倚,捧一朵荷花,兜几个莲蓬,一路带着江南馨香的味道回程了。我所看到的周庄是繁华的,但我更喜欢宁静的水乡。周庄繁华的场景让久居城市的我一阵迷茫,大兴旅游,过度开发,将原生态的宁静水乡变成了远离城市的集贸中心。我知道我的一切感受都是徒劳的,周庄将按着设计运作者的风格和节奏,一如既往地往前走,怕是谁也改变不了。

我希望,当游人退去,撑一把油布雨伞走在烟雨蒙蒙的小巷,透过薄薄的雨幕,陈逸飞先生《故乡的回忆》才活灵活现。我盼望着,红灯笼辉映着水面,桨声与水声交织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款款坐在阿婆船上。我盼望着,在杏花春雨的日子里,斟上一杯阿婆茶,听阿婆讲述周庄的陈年旧事,在“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歌谣声中陶醉。

相关文章关键词

《周庄记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