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清流
导读用心听一听琵琶弹奏的主题,简单,概括,情绪脉络十分清晰。再注意现代电子音乐完成的恰如其分的“过渡”,然后,飘渺悠远的人声和鸣出来了,现实和梦幻连接,俗世跟宗教沟通,物质和精神转化。
持续高温天气,今天已是第六日。
假期即将结束,想圆满完成预定的读书计划尚需时日。
天气太热了,往往没看几页书就有了昏昏欲睡的感觉,只好一直开着空调,但长时间使用空调也是个极大的错误,仅仅是屋里的空气在周而复始地循环,并没有跟外面的自然大气交流,时间一久,同样会感到不适。所以,两三个小时以后,不得不关闭空调打开窗户,把外面的热浪请进来,即便猛然酷热起来,尽管热风矢志不移地吹着,也比一潭死水般的空调冷气亲切得多。
热浪一个接一个穿屋而过,读书的时候,汗滴像虫子一样顺着脸颊快速地爬下来,痒痒的,还来不及用手去擦,就“啪”的一声掉落,不知落在了什么地方。手背上也是亮晶晶的。实在不行了,就呆呆地看着墙上那面石英钟长长的秒针把时间一寸一寸地送走。
洒水车的音乐声由远而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响亮,刚过中午,这已是今天的第二次洒水,足见盛夏之盛——其实早已经立过秋了,只不过秋风还在很远的地方向这里日夜兼程地赶路,也许像我一样满头大汗了。秋天不来,天还是热。
洒水车播放的是人人耳熟的《好一朵茉莉花》,我却奇怪,选择这样的乐曲究竟有什么缘由呢?时下正是茉莉花开的日子,说到茉莉,想起夏天,茉莉香浓,天气正热,洒水车上的标识音乐完全可以重新设定的,我以为,完全可以变成《一剪梅》或者《我爱你,塞北的雪》,这样,就会给人的心里带来一些凉意,至少不会令人心烦。然而,洒水车上选定的却是《好一朵茉莉花》,仿佛在向人们提示:注意,茉莉花开了,现在正是夏天!这跟火上浇油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似乎也不应该是雪上加霜——反差太大,太遥远了,会显得虚假。
酷暑难当,就连汽车也不堪其苦,一辆一辆垂头丧气地停靠在路边,就像人一样,天气太热了,就会怠工偷懒的。洒水车是城市路面上的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其余车辆都要退避三舍,但是,这个时候,那些横七竖八的车辆的主人,大半都会装聋作哑,洒水车的司机就一个劲地摁喇叭,狂暴的喇叭声传达了司机心中的愤怒,喇叭声实在有些粗野,给城市的空气陡然增加了热度,加快了脉搏。当道车辆的司机总是迟迟不来,车和车对视着,愤怒和冷漠对峙着,将更多的人从夏日酣然的梦里唤醒,和夏天对峙着。
最后,洒水车发出一两声怒不可遏的哼叫后,走了,街上终于复归宁静。
我的心里突然生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对洒水车司机,对所有的司机都适宜的主意,那就是出门之前先听一段音乐,或者在车载音响上设定这一段音乐,不是《好一朵茉莉花》,也不是《一剪梅》,而是《琵琶语》,国内音乐人林海的作品,国乐妙手蒋彦演奏。
琵琶,本来带着西域大漠的雄宏风姿,本来带着浓郁的胡风胡味,刀枪森严,剑戟狰狞,木头的琴身,真丝的琴弦,外加人手上面的九个指头,确切地说,那是蒋彦的九个手指头,经她的抚弄,铮铮武夫就变成了谦谦君子,就变成了文静书生,就变成了亭亭玉女。这还不够,还有现代电子音乐的烘托,还有人声的和鸣,没有歌词的女声伴唱,那是勾魂摄魄的甜润的女声,那是悠扬飘渺的假嗓子,精英荟萃,携手演绎一段古老的东方情结,让人的灵魂走向宁静,走向悠远,走向清凉,走向梦幻一样绮丽的地方。静水无澜,叶落草黄,雁阵高飞,清风流畅。
有时候,我连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总要给朋友们介绍这首曲子,我只知道它好听,我就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听一听,虽然这样的想法有些霸道,但我没有恶意。
提起《琵琶语》,我反而无语。
每次欣赏的时候,乐曲仿佛并没有穿过我的耳鼓,而是直接进入了我的心里,完全俘获了我的灵魂,让我惟命是从,让我俯首帖耳,让我毕恭毕敬,也让我感激涕零,却不知道该感激谁。那时候,我的灵魂,仿佛可以看见的,并且异常清晰,如同正在观看一幅五维图画,初看一眼,那么凌乱,那么单一,但也是那样的有序,有序得至于呆板,了无生气。然而,就在眼球不经意地一动,聚光、调光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切都变了,那么深遂,那么通透,那么清澈,那么富有层次,那么动感十足,仿佛自己可以走进去,或者已经走进去了,自己就是画面的组成部分,自己就在那美妙绝伦的情境里。
欣赏《琵琶语》,心灵会有奇妙的经历。
音乐响起,所有的感觉机制在瞬间被调动,觉得自己就在音乐里面,自己就是其中的某一个音符,就是其中的某一次情绪上的启承转合,随清水流淌,随清风飘远,随黄色的衰草摇晃,随金色的蝴蝶翩翩飞翔。那个地方似曾相识,似乎和谁一起来过。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想起Ahlily,我的一位女友,Ahlily是我给她起的英文名字,她的中文名叫小易,在《琵琶语》营造的绝妙的氛围里,Ahlily,或者小易,总会出现,但总不会待得太久,她总会借了乐曲里的轻风义无反顾地向远方飘去……
其实,在听《琵琶语》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和某一个人关联起来,可以只有自己,有自己的深刻感悟就够了。那是一个宁静的世界,也是一个清凉的世界,那个世界里只有自己和自己的灵魂,灵魂就站在对面,和它对视,在这样无挂无碍的对视中,洞见自己的宽容和温柔,发见自己的多情和脆弱,不想知道自己身居何处,不想知道当下是什么时日。
对心灵来说,《琵琶语》极具诱惑,但不会把人引入歧途。丝弦发出的?琮的金玉之声让灵魂进入宗教般的宁静与纯洁,人声的和鸣又代表着朴实率真的世俗生活,烘托气氛的电子音乐让人的灵魂不至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生动与真实。在琵琶代表的典型的古典与传统的文化韵致中巧妙地渗透着电子钢琴所包蕴的现代与时尚的元素。《琵琶语》,既有宗教精神,又有世俗趣味。
用心听一听琵琶弹奏的主题,简单,概括,情绪脉络十分清晰。再注意现代电子音乐完成的恰如其分的“过渡”,然后,飘渺悠远的人声和鸣出来了,现实和梦幻连接,俗世跟宗教沟通,物质和精神转化。当人的灵魂被神奇的人声和鸣牵引到极高极远之处的时候,琵琶声再次响起,仿佛在导引,仿佛在诠释,仿佛在校正,仿佛在助一臂之力,让心继续飞翔。最后,琵琶演奏的主题满含怀旧情绪,让人觉得,心,终于到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并且得到了幸福欢乐,但这种快乐过于遥远,过于渺茫,所以,又有一种失落,有一种感伤,有一种怀念,有一种迷茫……心静自然凉,心静也就没有了悲苦,心也不再浮躁,不再张狂。
《琵琶语》是一条宁静明澈的心灵清流,反复聆听,陪伴独处,让心灵在宁静中漂泊,让灵魂远离生命中的悲苦,远离生活中的烦忧,让心灵安详、沉着,从而找到想要的快乐。
洒水车又要返回去了,这回没有粗野地鸣笛,只是《好一朵茉莉花》还在播放着。也许这时候正是一天之中最热的时候而路上车辆最少吧,音乐声轻快地御风而去,像一块暴晒于太阳之下的雪糕,融进了暑气正浓的城市。201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