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记忆中的“三多里”(二)

记忆中的“三多里”(二)

2013-10-24 02:56 作者:石拓 阅读量:27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续一)(一)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近代特有的建筑样式,它是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珠联璧合。因此,石库门建筑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这种建筑的样式,是上海这座多元文化城市的产物。

石库门建筑的样式,既保留了我国民居中,封闭的庭院风格,例如:建筑内的前“天井”、后“天井”。而所谓的“天井”实际上就是缩小了的庭园。与此同时,建筑内融入了许多西方民居的元素,诸如厨房、晒台、壁炉和老虎窗之类。“厨房”老上海人通常称谓“灶披间”。

石库门建筑的房子一般都有两扇门,即前门和后门。前门非常考究,门框是青石条(太湖石的一种),也有黄褐色的花冈岩。门框的上方是砖雕或石刻,譬如: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天兵天将、玉皇大帝等等。有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也有梅、兰、竹、菊、绿叶牡丹、大富大贵、子孙满堂等传统题材。无论是砖雕还是石刻,全都十分精美,体现了桃花源式的意境和美好的想往。当然也少不了名人、名家的题字,诸如“人杰地灵”、“紫气东来”、“大吉大利”之类。

对开着地漆黑木制大门,十分坚固。它是古代城池城门的“缩小版”,这种缩小了的“城门”被巧妙地运用到了民居上。

漆黑大门的中间,有着一对对称的把手,把手的底座是一个,类似“钹”的铜制东西固定在门上,把手是铜制的圆环。圆环用于敲门和关门。敲门时用圆环击打底座,底座发出“咣、咣”的声响,十分悦耳,非常动听。外出关门时只要拉圆环,听到了“吱…哐”的声音,表明门已关上。必须一提的是,听到“哐”的一声后,门内必须有人来上门闩,否则外面的人一推,门仍可推开。因为大多数的前门没有锁,全靠门内的门闩插着。门闩是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插销,只能是屋里的人操作。

后门就简单多了,一扇供一人进出的小木门。小木门上装有锁,大多数装一种叫做“斯别灵”(洋径浜英语)的锁,当然也有装挂锁的。不过,后门虽然有门锁,却从不见使用,也不曾有过小偷出入。不像现在又是防盗窗,又是防盗门,小偷还是神出鬼没。

石库门房子的前门对应的弄堂称前弄堂,后门外的弄堂则是后弄堂。

上海的过去,特别是中心城区,有着成千上万条石库门建筑的弄堂。这些石库门建筑的弄堂,是上海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的“升级改造”,年代久远的石库门建筑的弄堂,通通称谓“旧式里弄”,简称“旧里”。

“旧里”虽然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但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石库门建筑。

建筑于清末民初,其它的中西合璧建筑,在上海也有很多。例如:位于华山路上的老式花园别墅“丁香花园”,据说是清末李鸿章李中堂为其小妾所建、位于黄陂北路宁海西路口的老式洋房,据说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律明的旧居(现今已拆除建了绿地)。然而,上海石库门建筑的数量最多,成片构成了街道,到处可见,这是上海民居的最大特点。

现在,“旧里”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被修缮保护了下来,例如:位于陕西南路、建国中路上的“步高里”,就是典型的“旧里”。极大部分的“旧里”被拆除。拆除了“旧里”的土地,作为这座城市新的建设用地。

石库门建筑的弄堂都有其名字,名字高雅而古朴,颇有古代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三多里”就是成千上万条石库门建筑的弄堂,其中一组弄堂的名字。

“三多里”位于上海市的凤阳路至南京西路之间,成都北路的东侧,“三多里”一共有六条弄堂组成,即第一弄到第六弄。第六弄的隔壁,是上海过去较有名气的“沧州书场”,“沧州书场”是一个演出苏州评弹的剧场。“三多里”也与著名的长征医院为邻。

“三多里”建于清末,二层砖木结构,属于老式的石库门建筑,即所谓的“旧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拆除,拆除后建设了成都路南北高架道路,简称“南北高架”。(待续)

二0一0年九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记忆中的“三多里”(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