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无奈,一个女人的裙裾
编者按:文章论述理由充分论点鲜明,论据适当。写出了社会的进程是在男人和女人的莫测生活中嬗变的。时代无法褪色女人的裙裾。欢迎作者来到,希望看见你更多的精彩作品。
历史是时间长河里的澎湃激流,历史是时钟滴滴嗒嗒的婉转……
一代新颜换旧容,胜败更迭,潮起潮落。历史就是这样的盛衰无常,始终在更替变迁中显示自己的存在,而这,是鲜血淋漓的。
有人认为,历史不管如何变迁,它总是在或急或缓的在进步!
但对于“历史是进步的”这一官冕堂皇的说辞,我却不大敢苟同。我所知道的唯有一点,不管历史如何,“哀痛者”与“幸福者”却只能是人。说历史,无非就是说人而已!
社稷依明主
人们常说,时间是最无情的淘汰者,历史是最公平的裁判。但是,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我想恐怕这两位公平与明智的象征也难以为其下一个论断吧!
对于李世民的是是非非,常提到的无非就是“贞观之治”与“玄武门之变”。魏征对太宗的评价:“听言则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再加上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后传》中说道:“太宗即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因此就有一些人认为太宗的“贞观之治”水分含量很大。
但是,在我看来这“贞观之治”确乎存在着一些水份,而且在“贞观之治”的后期太宗也确实是懈怠了。可我并不认为就凭这些我们就可以否定他的功绩。
而“玄武门”一事更是一直把他推在风口浪尖。手足相残,杀兄夺位,确实令人发指。可是,如果我们站在他的立场来看这一问题,我相信你们也会和我得出近似的结论——这个男人也属无奈。
纵观古今,例来这储位,皇位之争就是异常惨烈的。可有人就要说了,你夺位就夺位啊,再怎么说兄长你不可以杀啊!可是,他李世民难道就是这么的冷血,他难道就愿意杀,背上这遗臭的骂名?不!他是不得不杀,就算他不杀,他身后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背后支持他的那个集团能容得下原来的太子爷?他们逼也得逼得他杀。在那个时候他李世民还能做什么?处在那样一个位置上,他可不是为自己而活着,做什么事都关乎着背后一干人等的性命。哪怕他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本事,那个时候这个男人不得不背负起骂名——挥下那一刀!
悠悠千百年,孰是孰非深究也无益。至少那“贞观之治”算得是历史的“进步”了,也为历史身上的那条伤口贴上了一记狗皮膏药吧!
安危托妇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好一句“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泪,是血,还是满腔的恨?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观古今,我从前人的故纸堆中却只翻出了“昭君”二字。侠之大者,竟是一和亲女子,没错,昭君当得起“英雄”二字!
“和亲”多么刺眼的一个词,一个国家的安危,暂时的和平竟然要系于一个女子的裙裾之上,这是什么?这是耻辱,奇耻大辱!我却始终想不明白,董老先生是从何种角度得出那一句“胡汉和亲见识高。”来的。
昭君以一弱女子之力使得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
在昭君的丈夫呼韩邪单于死后,她为了关内的父老,为了她那个家国。忍受着极大的屈辱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因为匈奴有“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
承受这样的苦痛她值得吗?为那个居安不思危,居危思苟安的朝廷她值得吗?不必说了,昭君早已在她出关的那一刻——把恨饮尽!
青冢旁的碑上有一首小诗: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可还有有人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