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残夫妻靠养猪赚数百万家产
导读对符文亚的采访将要结束时,我们发现他的儿子坐在一台方正电脑前,神情十分专注。他的儿子符德山告诉我们,想了解猪价、饲料行情,猪的防病、治病知识,这台电脑上都有。
在建湖县冈西镇肖荡村,有一家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年繁殖仔猪2500多头、出栏肉猪近3000头的养猪场。场主是一对残疾夫妻,丈夫叫符文亚,今年65岁,是个肢残人;妻子孙银珍,56岁,是个聋哑人;员工就是他们的儿子符德山和儿媳倪同银。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这个猪场固定资产已有3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带动周边6个村的280多个农户靠养猪致富,这些农户年纯收入最高的近20万元,最低的也超过5万元。符文亚以“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为残疾人自主创业树立了榜样,先后10多次获得市、县、镇“残疾人创业能手”、“自强模范”等称号。
小学四年级那年暑假的一天,13岁的符文亚和父亲一起,为村里到远在80多里外的射阳农村收购囤粮用的“折”子。当“折”子装上船运到码头时,符文亚从堆得很高的折子上跳下来,一不小心,双腿和码头上的石阶碰了个正着,顿时疼痛难忍、不能站立。后来,虽经多方治疗,但因当时医疗技术和家境贫寒等诸多因素,最终还是双腿致残。那些日子里,伴随他的不仅仅是肉体的疼痛,更多的是心灵的痛楚:我小小年纪就成了瘸子,往后的日子我该怎么过啊——
“瘸子也是人!是人就要好好活着,就更应该活得有钢性、有韧劲,让人家提起你都翘大拇指!”在符文亚双腿致残最难熬的日子里,身边的亲人没少鼓励他。也许,正是这些鼓励,成了符文亚漫长创业之旅的动力源泉。
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家里穷,从17岁开始,符文亚跟师傅学过理发,学过木匠,学过养猪,搞过运输,带过徒弟,饱尝了生存之艰、创业之难。但到1978年,符文亚已经积累了上元资产,成了当时凤毛麟角的万元户了!
这时的符文亚作了一次大胆的创业尝试。然而,这次尝试不仅血本无归,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运输业在苏北悄然兴起。符文亚看到许多人靠运输发了家,也想试试,就向在苏南开饭馆的连襟借了6万元,加上自家的所有积蓄,购买了一条60吨的水泥船,义无返顾地下了“水”。
当年盛夏的一天,装着80吨化肥的水泥船正在长江江面上行驶。忽然,船底“咯噔”一声,“不好!”符文亚明白,一定是与江底的障碍物撞上了!眼看船在慢慢下沉,符文亚立即转舵向江边靠拢。虽然因为来得快船没沉掉,但是被江水泡化了的化肥仍有28吨之多,直接损失近4万元!
“常言道:行船跑马三分命。遇此大难,我能拣条命回来,已经是万幸了!”符文亚谈到30多年前的那次遭遇,乐无其事地笑着说,“不过当时可没这么轻松哦……”
“看来我的财运不在水路。”1979年,34岁的符文亚有了新的想法:还是养猪牢靠。这年春天,符文亚和妻子再次南下,跟连襟又借了5万元,在家门口建了10间猪舍,购回了89头仔猪,拉马抬枪干起了养殖业。可一家人辛辛苦苦喂了3个多月,肥猪出栏后一算帐,结果倒赔了8600元!
符文亚有点不服气,他翻开帐本仔细推敲:仔猪购进价每斤9元,肥猪卖出价每斤3.2元,饲料每斤1.04元,猪长一斤肉需消耗2.7斤饲料——如此养猪不赔才怪!精明的符文亚心里盘算开了:我为什么不能自繁仔猪、自配饲料?
说干就干。他和妻子第三次南下,跟连襟又借了7万元,新建了20间猪舍;从常熟购买了40头产子率高的“梅山”母猪。20多斤重的“梅山”母猪每头花了符文亚800元,一家人把它们当“月婆子”似的服侍。到年底一算帐,终于赚了3000元。
在1980年后的22年里,符文亚的猪场进人滚动投入、良性循环的发展时期。尽管市场行情不断在变,但独特的饲养技能和市场应变能力,让他规避了许多风险。然而,2003年江淮一带流行的“猪蓝耳”病,符文亚却没能躲过,造成了3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冈西镇残联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帮助他到当地的农村合作信用社担保了20万元贷款,解了他燃眉之急。
“做买卖就有赔有赚。赔了不灰心,赚了不张狂,看准方向,坚持做下去,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经过二三十年的摸爬滚打,符文亚成熟了。“这不,近几年市场行情好了,我这个猪场每年的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符文亚说话时的神情很平和,语气却十分坚定。
对符文亚的采访将要结束时,我们发现他的儿子坐在一台方正电脑前,神情十分专注。他的儿子符德山告诉我们,想了解猪价、饲料行情,猪的防病、治病知识,这台电脑上都有。“走科学养猪的路子,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采访结束了,符文亚拖着瘸腿和他的残疾妻子把我一直送到大路口,临别时他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说:“如果政府能帮我们办理‘屠宰证’手续,支持我们延长产业链,养猪的利润空间就会更大,老百姓的养猪积极性就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