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龙门阁印象

龙门阁印象

2013-10-21 17:59 作者:阿远 阅读量:30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明月峡、龙门阁、筹笔驿三大风景区,是朝天区列入全省旅游规划的三大景区,囊括了朝天绝大部分风景名胜、历史遗迹。

很早听说“龙门阁”,却是因为诗圣杜甫的“龙门阁” 和爱国诗人陆游的《风雨过龙门阁》。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复取!饱闻经瞿塘,足见度大庾。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

——杜 甫

风雨尚远游, 回首始欲愁。北顾龙门栈,西望黑云头。危途踏半桥,扶杖俯洪流。雪溪巴山来,衰翁葱岭留。

——陆 游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工”。龙门阁是古金牛道上最著名的一个栈阁,也是川北道教圣地。龙门石林曲径通幽,神韵万端。龙门三洞气势宏伟,景色壮观,被誉为“川北第一大洞"。

有机会到龙门一游,亲眼见证历史和自然的神奇,一直是个热切梦想。

周末,随《中国蜀道》记者团一行八人,在朝天区旅游局领导的陪同下,踏上了朝天风景名胜的寻踪之旅。龙门阁风景区是我们旅途的首选,成行之前曾在网上查找有关《龙门阁》的背景资料,基本上一无所获。得到的全是:唐宋以来,诗人沈诠期、杜甫、陆游、岑参、陈鹏、王土桢、李化南、李调元、彭端淑等在龙门阁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一座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景点,却自然天成、不饰粉黛地静坐在现代信息社会视野之外,鲜为外界所知,徒然增添了一种媒体从业者的道义和责任。

一路上,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和海生副局长以及被誉为朝天历史活化石的杨老师,沿着潜溪河走在队伍最前面。河岸两边青山排闼而出,杂树丛生,藤蔓纵横,葱郁茂盛;一些同伴赤脚走在河边,河沙洁净,柔软舒适;河流百折千徊,流速和缓,清澈见底,清凉怡人;流水淙淙、鸟叫蝉鸣,空谷回响。

顺着蜿蜒的河道,拨开杂枝荆棘,靠近山脚,河滩豁然开阔起来,滩涂尽头横卧几尊巨石。一条小径在倾斜的坡面上时隐时现,坡面不长、异草遍地。小径直通溶洞,雄伟的龙门关笔立在眼前。抬头仰望刀砍斧削的关隘,不得不为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潜溪河至此,流入石洞,瞬时不见。龙门阁作为古时沟通秦蜀的险要陆栈,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头顶左前方郁树丛中有处寺庙,据说就是古时龙门阁驿站所在,其势雄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听海生副局长介绍,据乾隆时的张邦伸《云栈记程》记载:“龙洞背一名龙门山,有石穴高数十丈,其状如门,潜水奔流其中,声甚厉,穿山腹而出。分为三洞,水迳二洞出,三洞西南流入嘉陵江。” 相传山顶建有九重庙堂,今天仅存“陆游宫”遗址。如登顶极目,较场坝、营盘梁、朝天关、筹笔驿、小峨眉尽收眼底。俯瞰潜溪河,曲折蜿蜒,穿峡绕山。

爬上龙门阁谷底的巨石,可以看到建设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水电站,闸门洞口处,流水碧绿,沸腾翻滚,声响如雷,深不可测。继续前行,进入龙门洞内,溶洞连着溶洞,曲径通幽。目测龙门洞穴高50余米,宽70余米,每个溶洞普遍有50至 200米长,里面堂庑宽阔,可容万许人。洞中,天然生成的石径、石穴、石亭、石门纵横交错,神韵万千。中洞与上洞间有一断层,形成洞开的“天窗”。龙洞背背脊将两岸山岭连为一体。下洞侧连小安峡,与地下仙宫——雪溪洞一水相隔。

沿着溪水,钻过一个个溶洞,最后来到一个地形似天坑的地方,四面青山环绕,瀑布飞遄,恍若仙景。溪边的岩石俱显银白色,大的可坐几十人。再向前行进,进入小安峡。抬头注视三座大桥如巨龙腾空承接峡谷两岸,集栈道、驿道、公路、铁路等古今道路于一峡,在雄奇的自然杰作面前,不得不钦佩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和智慧。同行向导介绍,民国年间出川的第一条公路108国道、国道212线、川陕高速均在此相会。瞬间有种感觉,参观有交通历史博物馆之称的朝天风景区,重要意义在于细心体会:一座桥一条路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一则故事,一段传奇,一本画卷,一部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挑战极限的英雄史诗。

据悉,朝天区委、区政府正投资上亿元资金全力打造龙门阁风景区,即将向外界全面展示其自然、人文、历史独有的绰约风姿。站在小安峡向天空仰望,突然有种强烈的信念,龙门阁处子般的自然美好和清纯,已从蜀汉以至更久远的历史照进现实,朝天人民开发开放、加快发展的梦想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相关文章关键词

《龙门阁印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