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麦收

麦收

2013-10-22 19:57 作者:鱼阳廛 阅读量:31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如今,又到麦收了,盛大节日又来临了,乡亲们买了各种蔬菜,水果,肉食,两三件啤酒等食物迎接麦收了。一艘艘红色或绿色的舰船又将在金黄色的田间畅游。此文2011年6月22日发表于《聊城日报》副刊。

烈日当空,大地如火烤。前几日还争耸积翠的树木,今日叶子却发了蔫。昔日翻滚着的碧浪不见了,摇身变成了一地坦荡如砥的平沙。不远处,迷蒙的灰蓝色雾霭笼住了树林。喧闹的鸟儿不知哪儿去了,只留下早蝉拖着“吱——”的绵长鸣声。小时候,每到这时节,奶奶就说:“麦子上场,小嘟了喊‘娘’”。

麦收是农民的盛大节日,一年的主要收成就在这时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再现了当时少妇,老幼各尽其力,夺取麦收的情景。又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千余年来,我国农民就是这样,忍着酷暑,耐着辛劳,倾尽全力收割麦子的。

二十余年前,那时我十三四岁,放麦假后,就被父亲叫着去参加麦收劳动。早已不下地干活的爷爷,这时也拿把镰刀去田里割麦子。用爷爷的话说,这叫“争秋夺麦”。

当时,麦收是很繁重的劳动。其过程大致分为三步:“杠场”、割麦子、轧场。

第一步是“杠场”即为轧麦子准备好场地,这是麦收的前奏。这个环节要分为:“杠干场”,泼场,铺杠场草,轧场等几个小步骤。

第二步是割麦子。割麦子很耗时、费力,四五亩地,连割加拉,两个人要忙活三四天。人们脸晒成了黑褐色,胳膊被麦芒扎得满是红色斑痕。拉麦时,也得处处小心,由于车装得大,用牲口拉,田间小路凹凸不平,稍不留意,地派车就翻倒在路边,有的甚至连车带牲口翻到抬田沟里去。

第三步是轧场。把割下的麦子拉进场里,接下来就是轧了。天晴得越好,麦子轧得越好。上午摊满场,中午,刺眼的阳光晒得皮肤灼烧般涩痛,让人生畏;也把麦铺子晒得焦干。开始轧了,两头牛慢悠悠地拉着石磙在场内转着圈,往往一场麦子轧四五个小时,拾掇完场,天就黑了。麦子轧完头遍,还要轧二遍。如果遇到雨天,还得重新“杠场”。过一个麦至少要半个月,地多的人家要二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其间,乡亲们日以继夜地劳作,把睡眠压到最低,从不舍得多休息。他们常常洋溢着笑容,侃侃而谈:“庄家人——,白天有白天的活,晚上有晚上的活。”“可不是呗!”随即有人应和。实在太疲倦了,每到吃晚饭时,我的眼睛就睁不开了,倒在床上,一觉就到了天明。麦过完了,也就开学了。麦收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累!”。

两三年后,人们用拖拉机带石磙轧场;再后来,用上了“三清”脱粒机。脱粒机着实让人们高兴过一阵子,但是,使用它拖过麦子后,每个干活的人就像在沙土里打了一个滚,身上、脸上比街头的乞丐还脏。使用联合收割机是近些年的事。

起初,联合收割机不被乡亲们接受。我村的刘庆雨率先使用了联合收割机,早早地收完了麦子,谁知引来的却是异样的目光和“有了钱‘烧包’”的指责;有人讥笑,有人嗤之以鼻。第二年联合收割机又来了,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地块使用了联合收割机。第三年,绝大部分地块使用了联合收割机。近一两年,我村也有人买了联合收割机,乡亲们就不用挨上一两天的号苦等外地来的收割机了。

如今,又到麦收了,盛大节日又来临了,乡亲们买了各种蔬菜,水果,肉食,两三件啤酒等食物迎接麦收了。一艘艘红色或绿色的舰船又将在金黄色的田间畅游。人们只需把三轮车开到地里,单等收割机把麦粒从仓内放出,装袋,运回家就行了。过不多少时日,迎风舒展的嫩绿玉米苗就会取代这一地平沙。

一两千年来形成的人工收麦方式,竟在短短的十年间全然发生了变化。怎会不让人惊叹我们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呢?

相关文章关键词

《麦收》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