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记忆中的“三多里”(三)

记忆中的“三多里”(三)

2013-10-22 13:26 作者:石拓 阅读量:22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到了三、四十年代,除了石库门建筑外,上海开始建筑了不少从石库门建筑,发展而来的所谓“新式里弄”,俗称“新里”。

(续二)(二)

石库门建筑“三多里”,地处旧上海的公共租界内。公共租界是在1863年,由当时的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而成,以后几经扩展。公共租界是旧上海最大的外国租界。

石库门建筑的房子,正面是高大的围墙,围墙上开着一扇漆黑的木制大门,即前门。大木门上装有一对铜环,“铜环”用于敲门,也可作为关门时的“拉手”。漆黑大门的门框,用花岗岩等条石砌成,门框的上方镶嵌着装饰用的砖雕或石刻,并且门的上方,刻着此座建筑物的名字。例如“三多里”就是建筑物的名字。这种民居的建筑形式,通常称之谓“石库门”建筑,简称“石库门”。从某种意义来说,“石库门”建筑的名称,可能就是来源于,它的石头门框和那扇漆黑的木制大门。

石库门建筑一般有三种式样,即所谓的“一上一下”、“二上二下”和“三上三下”式样。以“三上三下”石库门建筑的式样为例:

进入石库门,即那扇漆黑的大门,是一个不太宽敞的天井,天井两边的房间叫“厢房”,坐东朝西的厢房叫“东厢房”,反之为“西厢房”。走过天井是客堂,客堂的后面是后天井,走过后天井是“灶披间”,即厨房间,“灶披间”里有一扇通往外界的门,这扇门就是所谓的“后门”。无论是“厢房”,还是“客堂”,都有前后两间,即前后“厢房”和前后“客堂”。假如拆除了房内的隔墙,那么就称谓“统厢房”或“统客堂。

客堂的楼上叫“客堂楼”,“客堂楼”也叫做前楼或后楼。极大多数的“客堂楼”方向朝南,冬暖夏凉,是整幢房子中位置最好的一间。因此,“客堂楼”一般是这幢房子的主人居住。“客堂楼”的两边,是二楼的东、西厢房。建筑考究的石库门房子内,二楼的东、西“厢房”都建有阳台。“客堂楼”或“厢房”的楼上,一般建有阁楼,阁楼是坡顶,坡顶上开有一扇窗,这扇窗就是俗称的“老虎窗”。

“灶披间”楼上的房间,被称为“亭子间”。在我国的二、三十年代,甚至到了“孤岛”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作家,大多居住在“亭子间”,故有“亭子间作家”之美称。“灶披间”的楼上,除了“亭子间”外,还有晒台。晒台是整幢房子内的居民,晾晒衣被等物品的公共场所。后天井和“灶披间”,也是整幢房子内的居民,“买、汰、烧”的公共场所。

只有客堂没有厢房的石库门建筑,是“一上一下”的式样;一个客堂和一个厢房,所构成的石库门建筑,是“二上二下”的式样。

石库门建筑,充分利用了建筑上的空间,这种建筑空间,给人一种庭院深深的感觉,诗意浓浓。

到了三、四十年代,除了石库门建筑外,上海开始建筑了不少从石库门建筑,发展而来的所谓“新式里弄”,俗称“新里”。

“新式里弄”的民居建筑中,含有比较多的西方人生活的元素,此类建筑比较考究。譬如:建筑内建有独立的卫生间;客厅内有通往阳台的落地钢窗、打蜡地板;厨房内使用的是管道煤气等。位于南京西路上的“荣业新?”、“静安新?”就是“新里”。从“旧里”发展到“新里”,是旧时上海人在住房上的发展。不过,能够居住“新里”的人家,大多比较富裕。

“旧里”的数量远远多于“新里”,尤其是上海的老城区。(待续)

二0一0年九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记忆中的“三多里”(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