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姓氏与古村

姓氏与古村

2013-10-21 17:37 作者:连传芳 阅读量:26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看着连战先生的题字和那崭新的祠堂,我大为诧异,一种新鲜而又神秘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这里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朝圣、心灵的洗礼。

一个古老的姓氏,在一个村落里生根、发芽;一个悠古的村庄,孕育了一个姓氏的辉煌。这个姓氏就是连氏,这个村庄就是大田魁城村。魁城村古村青山环抱,洋面平坦,形似城池。自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连总、连仲英父子于此肇启为村落起,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连氏子孙在此繁衍至今已有四十代、1170多年的历史。历经无数风霜雪雨侵蚀的古村,依然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古韵。

谁给人类留下历史文化遗产,谁便永恒。在魁城,连氏肇基祖连总率领入闽连氏家族在在这里孕育成一个辉煌数千年家族文化。如今的魁城,虽未如东逝之水,却早已成云烟,但在这演绎出深厚的文化犹如一枝奇葩,依旧在岁月里迎风绽放。

仿佛在不经意中,误撞误入了魁城。那天雾很大,还下着蒙蒙细雨。隐约在雨雾中的古村落,犹如一幅宁静而悠远的水墨画,淡淡的山、淡淡的水、淡淡的人家,淡淡的生活。然而在所有淡淡印象背后,却是烟雾一样的扑朔迷离,就好像魁城这个村名一样,本身就是一个“谜团”。远远望去,魁城古村如同一位沉睡已久的老人,横亘于天地间。身为连氏后裔的我,伫立村头,思古幽情,骤然而生,在我心里,它不只是一个古村落,分明是连氏先祖南迁、定居、开发的一段凝固历史。“别来无恙”我新底大声地问,古村落静默无语,只有秋风吹落的黄叶飘荡在古村苍老的躯体上,更增添古村的沧桑之美。

一踏上魁城古村,就恍若迷失在历史隧道和记忆迷宫里。交错道路、茂林修竹、白墙黛瓦、古宅遗迹、掌故轶闻……似曾相识的气息扑面盈怀,让人顿时感受到一种沧桑厚重的人文底蕴。进村后,走在鸡鸣犬吠不断的村落上,读到的是一个平静的江南小村落,感觉到一种人畜融合的喧哗。走在依山就势的古朴石径上,迎面处处是古朴典雅的宗祠,古祠堂飞檐翘角、古香古色,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玲珑,有的一排排、一座座紧密相连,有的零星散布,各自为阵,但都构建独特,各具风韵。一千多年来,魁城村历代连氏先人在这个古村落里修建了许多大型的古宅。最早的建于唐朝后期,数量最多的则是宋元明清年代的古建筑,从宋、元到明、清,还先后修建二十多座宗祠。魁城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这些大型名住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簇拥在石街旁,一座座古民居栉邻节比,蔚为壮观。这些古宅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年代,但至今依然风韵犹存。比较典型的就有世德堂、敦义堂、下洋聚星堂、梅春堂等50余座。它们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小家碧玉,精雕细刻,有的气势宏伟,古朴大方,有的宽敞实用,典雅明亮,有的粗犷坚固,无不诉说着亘古的沧桑历史。可谓旋踵即景,移步换天,宅宅均有文化,满路皆是历史。推开一座古宅大门,发现老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院子里下棋、聊天,孩子们你追我赶地嬉戏着,给这古色古香的古宅平添了几分热闹。几十座古宅中,你任意走进一座,屋里的主人总会热情地出来接见。一杯香茶,一脸笑容,给人留下“不知何处是他乡”的感觉。

一路走来,擦身而过还有慈孝祠、锦斗祠、合德祠、爱敬祠、山城祠、聚俊祠、孝敬祠、梧坂祠、麟山祠、积庆祠、中央祠、兴隆堂、上党祠、扬美祠、崇德祠等宗祠。这些保存完整的祠堂家庙似乎在见证着连氏裔孙迁徙世界各地谋求发展,又似乎在展示着各血脉支系的延续。沿途桂花芳香四溢,阵阵沁人心脾,淳朴的乡间民风,堂皇的民居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观,叫人无限唏嘘。

与古村关系最密切的非连氏龙井大宗祠莫属,不到连氏龙井大宗祠走一遭不算到魁城古村。连氏龙井大宗祠在古村里是最吸引眼球的一座祠堂,从远处看去,只见“龙井祠”,既不同于京城里的四合院,又有别于普通的乡间民宅。它不仅是八闽大地连氏子孙的一方故地热土,更是连氏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跨进门槛,厅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柱石,厢房门窗,屋檐壁饰,有历史典故,也有飞禽走兽。雕刻之精细,布局之巧妙,尽显当年艺人匠心,述说着昔日连氏家族强盛与繁华。虽然连氏龙井大宗祠也算是我的家族宗祠,但在我印象里,它是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袭的古老祠堂,是维系连氏子孙血脉的纽带,是我们连氏家族放祖先灵牌的圣洁之堂。看着连战先生的题字和那崭新的祠堂,我大为诧异,一种新鲜而又神秘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这里我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朝圣、心灵的洗礼。

据《魁城连氏族谱》记载,连氏先祖从山西上党、婺州入闽,过三山(现福州)迁闽县魁城,当时,连总走到魁城时,看到此地山川秀气,雾?云蒸,毫光遂诣,群鹿聚伏,遂择地而居。连总生平沉默好学,潜藏不露;以孝悌修家,蹈中守常,从容不迫,为当时名良所敬慕。他心存忠义,才智谋略皆出众。他善作赋,文笔典丽,曾著《十二楼赋》一文,弛名当时,为大诗人温庭筠所赞赏。唐咸通中领荐登进士第,唐懿宗亲自考核来自全国的百余名应考的学子。连总以渊博的才学和独到的见解,为懿宗所赏识,被授予广西及四川副使、仓部员外郎。因此,作为连氏后裔寻访魁城,在我的意念里,不啻一次“朝圣”之旅,朝拜被连氏宗亲奉为入闽第一代肇基祖的连总。

连氏龙井大宗祠是大田魁城连氏开基祖连总、连仲英于唐开成丙辰年(公元836年)迁到魁城始住宅地,后修建成龙井祠,已有1170年的历史。奉祀连总及以下六代裔孙。《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在连氏迁闽经过中却这样记载“后有连胤者,迁大田之魁城,为该地连氏始祖。”台湾著名学者郑喜夫所编著的《连雅堂先生横年谱》,明确地写着连战先祖是从“大田魁城”迁徙而来,连战先祖又从龙海市马崎村迁到台湾。据《麟山族谱》连氏支系图所记,大田魁城村连氏奉连广川(连总)、连仲英为其始祖,第十一世祖连二十生连小五、连小六,迁往漳平白泉村,其后裔连四八(谥法进)迁往长泰县江都村,连四八后裔连佛保再迁往龙海市马崎村,连佛保为马崎连氏开基祖,连战先祖再从马崎村迁往台湾。前年10月1日,大田县成立了连氏宗亲联谊会,着手修缮龙井祠、历代祖坟,编撰《闽台连氏渊源》、《大田连氏志》及族谱。并致信连战先生,与其联络,请其题词。去年3月份,连战先生为宗祠题写“连氏龙井大宗祠”匾额后更是声誉鹊起,闻名海内外。

连氏龙井大宗祠厅堂前天井内有一眼水井,据传说此井有蛟龙潜伏,故名蛟龙井祠。此井久雨出浊水必放晴,久旱出浊水必有雨。这一眼井泉水汩汩,清冽无比。它默默流淌千年,静静地散发着连氏沉淀后的生命力。

走出屋前卵鹅石铺就的前庭,眼前是绿油油的稻田,脚下几只小鸡在悠闲踱来踱去,偶尔几只鸟儿飞停于枝头或屋檐顶,还有杂草、苔藓——一切都写意素描出了农意韵味。匆忙一抬头,一座浑雄苍茫的石旗杆高耸云天,似乎欲与天地争高低。一个历经千年科举制度的古村,对于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家族,魁城村具有家族传承的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家族的精神与教育是很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浮躁,过去那种寒窗苦读的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变得淡薄,再也难以让体会和感动,今日的石旗杆尽管千年风霜雪雨将它销蚀得面目全非,但它那傲然耸立的身资,依然向世人述说着昔日无尚的荣耀与威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魁城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魁城历史悠久,人文显赫,其间拜爵天朝,受禄皇家,多材继起,代不乏人,历代人才辈出,唐、宋、元间有进士8人,举人、贡、廪、庠百余人,七品以上职官近60名。其中不泛有连胤、连?、连献臣等名重位高的名臣。宋大理学家朱熹,明大书法家董其昌曾慕名至魁城并留下墨宝。魁城村民自古崇尚文化,读书风盛,村中巍然耸立的石旗杆和楼仔角书馆朱熹留下“诵诗知国政,读易见天心”的对联,就是昔日崇尚文化和人文鼎盛的历史见证。

置身于魁城这样古香古色的村落,犹如走进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历史。探寻古老悠久的连姓、古朴精美的建筑艺术,让人浮想联翩,沉醉不知归路。雨渐渐止,雾慢慢散,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千年古村魁城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两者相互映衬,和谐交融。给人以一种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感觉。

当飞鸟从我瞳孔中惊掠而过的时候,暮霭也依着古宅屋檐“燕子尾”飞角沧桑地滑落下来。魁城村那厚重的文化,山环水绕的翠荫黛瓦,古朴的民居,渊远的民俗如一坛陈年佳酿,徜徉其间,令人不饮自醉。

相关文章关键词

《姓氏与古村》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