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纪实连载(一)
一、知青的诞生
严格地说:“上山下乡”运动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由邢燕子等六十名北京青年组成的青年志愿垦荒队,远赴黑龙江安家落户。共青团中央于时年的8月30日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欢送会上把“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旗授予他们。中央政府为了鼓励当时的知识(社会)青年上山下乡,把邢燕子等人的事迹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青年人中广泛宣传。
1967年底,全国动乱趋于稳定,武斗结束。文革暂时告一段落,可是,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整个国民经济也濒临崩溃的边缘。为了缓减几千万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客观地讲:这次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可谓是无奈之举。尚处在狂热中的知识青年们,随着伟大领袖的巨手一挥,懵懵懂懂地就到农村、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老三届”。也可以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上山下乡的第二个高潮应该是在1970年。当年的红小兵们开始复课闹革命。国家把在文革中受冲击的67、68、69三个年级的小学生实行统一初中招生,凡在1970年5月31日前满16周岁的被拒初中校门之外。所以又有相当大的一批青少年步入社会。对当时的就业而言也是一道难解的题。所以这批“小学本科生”也被自然而然地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义不容辞地步了“老三届”们的后尘,这就是上山下乡的第二个高潮。有少数不愿去的,父母被单位弄去坐学习班,甚而以停工相相挟。有些因各种原因纯粹没有上个学的“社会青年”也被冠以“知识青年”的头衔。还那些没有工作单位的纯粹居民也被街道居委会弄去作思想工作。单位、居委会、学校三管齐下。至于那些少数冥顽不化的,就发动中学生们天天到家软磨硬泡,直到他们的其子女去了为止。其实这一批所谓的“知识青年”他们的命运最为坎坷。恢复高考后,由于没有文化或文化底子浅薄,考上中高级学校的机率几乎为零。后来返城后在单位也都是碌碌无为的小人物,改革开放后,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他们则首当其冲的成了下岗一族。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直延续到1978年。那些当年耀武扬威去别人家作动员工作的中学生们(新三届)最后也没能逃脱“上山下乡”的厄运。只不过他们的运气稍微好点,最多的也就呆了两三年。1977年的恢复高考和1979年的全面返城。这给“新、老三届”们都带来了希望和安慰,很多人考上了大学。改变了命运。毕业后多在政府机关供职,屈就于企事业单位的也位居在中上层面,很多还成了国家的中流砥柱。真正倒霉的是那些既不是“老三届”也非“新三届”的所谓“知识青年”们。在这群人当中能够考上中专大学的不是没有,但可说是凤毛麟角?然而未来三十多年的坎坷命运却在等待着他们………..!
《我们这一辈》
我们这一辈
比共和国小几岁
没有资格红卫兵袖章佩
大串联时也不知是啥滋味
更不知中学校门的方位
但---我们---是上山下乡的二梯队
屯垦戊边---下乡插队
我们留下了同样的泪
我们是妈妈的儿女
我们是亲爱的姊妹
老农民捧出的包谷酒
喝得我们同样醉
说实话
总是“老三届---新三届”的
我们确实忌讳
知青---知青---知青
这才是我们的“大名”
这才是我们的称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