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纪实连载(二)
“知青”,乃知识青年的简称。顾名思义:应该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而实际上人们理解的“知青”,乃是但凡上山下乡、插队、支边青年的笼统称谓。所以说,除了“新、老三届”外,还有相当部分“小学本科”的文盲和半文盲,被无情的历史在他们的额头上刻下了共同的印记“知识青年”!不过随着“林彪集团”“四人帮集团”的先后倒台,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以后,同是知青的“小学本科”们,却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这趟改变命运的快车。由于他们没有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微,所以没有认为他们说话。甚至有关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没有人去为他们淡淡地素描一笔。
在新、老三届”这一群体中,有很多人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最终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要职。就是在国有企业、科研单位也是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他们无愧为时代之骄子。当然,可以说他们是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才成就了自己的未来。他们额头上的“知青”印痕光彩照人,他们是社会的栋梁,他们是知青的骄傲,他们是知青的典型和先进代表。而这一大批“小本知青”们也被他们所代表了。
但同样是上山下乡知青的第二梯队(小本知青)们。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书读,文化底子太差,考不上大学,抑或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考大学。有的留在了农村一辈子,绝大多数回城进企业当了工人,他们在社会的底层兢兢业业的工作,任劳任怨的为社会做着奉献。随着时代的几经变迁,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留在农村的当了一辈子农民,回城的在企业体制改革中成了被历史抛下的“下岗一族”。没有人还记得他们也曾经是豪情万丈的热血青年。他们也有梦想。但由于没有文化知识,他们也只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安安心心干好本职工作,结婚生子,每天油盐酱醋茶地过着与世无争贫民生活。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有了委屈时,充其量发发牢骚。他们的命运坎坷,却凭着中国老百姓超乎寻常的耐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他们受尽万般不公,却凭着一颗善良和淳朴的民族之心保持着对社会最原始的那种信赖,他们始终在生活的底层拼命地挣扎并坚强的活着。
上山下乡的“知青”有几千万,来网络博客的不凡其人。即使专门的知青网站、知青论坛,但网友们绝大多数是有文化知识的,当年上了大学的“新,老三届”们。而这一庞大的“知青”群体却难觅“二梯队”们的踪影。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不会上网,更不要说写博客。所以,在这些网络论坛上,“知青”们以“新,老三届”们的名义,倾诉着那段坎坷难忘的人生经历,甚至为“上山下乡”歌功颂德、评功摆好,以自己那段知青经历津津乐道地予以炫耀。而属于另一个庞大群体的真实的过去和现在,却没有一个人将他提起。
200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纪念,而今年(2010)则是“非新老三届,二梯队”们上山下乡40周年的纪念。春节期间我和哥们、姐们商量筹划40周年纪念活动事宜。顺便做了一个调查,如下:下乡启程日:1970年10月30日。人数及年龄:我们系统共46人,26个男性,20个女性,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15.5岁。文化程度:40个小学本科,6个文盲,除了我,没一个人会上网。目前情况:42人中有5个老板,2女,3男,身价最高的一位男性家产约近千万,另4位几十上百万不等;18个女性退休,24个男性中16个下岗,其余仍在单位上班,其子女们都已成人,无供养之忧;有4个去世,男女各二。
老大杨德兴经常牵头组织联络聚会,可每次聚会除了喝酒就是玩牌。抑或坐下来就是发牢骚骂娘。我很不喜欢这种场合,所以我很少参加他们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