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与升华
“作茧自缚”这一成语,历来被人们视为贬义,其实未必尽然。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围在其中,它是自知自觉地为圆自己一个飞腾的梦,升华的梦,“躲进小楼成一统”地静修苦炼,功德圆满之时,正是破茧腾飞之日。画家林风眠就曾把艺术家比作蝴蝶。他说:“起初,它是一条蠕动的毛虫,为了腾飞起来,他先结一个茧,把自己封闭在内,化作蛹而彻底变形。最终,也是最重要的,它从茧中挣脱出来,才能自由地翱翔于空中。茧子即表示艺术家在此期间必须刻苦学习技
法和接受教育。”一切有所作为的人,古往今来,谁又何尝不是如此。
明朝,太仓有一个闻名一时的书斋——七录书斋,书斋的主人叫张溥。
张溥小时候,天资并不聪颖。他虽然喜欢读书,可记性特差。有些儿童过目成诵,可他读书老是背不出,气得常捶自己的脑袋,骂自己笨。后来,他每读一篇文章先工工整整抄一遍,边抄边记,抄完又诵一遍,然后投入火炉烧掉,就这样反复七遍,自然非常熟了。长年累月地抄,右手握笔的手指都长满了老茧。冬天皮肤冻裂流出血来,疼痛难忍而不间断。为勉励自己,他把书屋取名“七录书斋”。
正是由于他埋头在这“七录书斋”这个“茧”里长期修炼,打下了扎实的文章功底,后来著书立说,文思泉涌、题诗作赋,挥笔而就。使他终成大器、破“茧”腾飞。
多少次,夜深人静、灯光阑栅。埋首书城,苦苦求索,我真切地感觉到这斗室、这氛围,俨然一个浑沌的茧子,自己就是茧里的那只蚕。为了一个不甘平庸的梦想,为了追求卓越的实现,从东周列国漫游到阅微草堂,从孔孟庄墨拜谒到鲁迅、泰戈尔,醮一把如水的日月,将一块笨拙的钝铁强按在脑颅骨做的磨刀石上,淬上苦涩的汗水,砥砺四季。
人生路漫漫,奋斗无穷期。一个目标实现了,又开始新的攀登;一次坎坷踏平了,又开始新的进军;一只堡垒攻克了,又开始新的攻关……可就是在这“作茧”——“破茧”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吃苦,耐得了寂寞,修炼了内功、突破了旧壳、创造了新我,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人生价值不断升华。
有量的积累,必有质的飞跃。一旦“大鹏一日同风起”,定然“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