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三多里”(四)
导读我家居住的那幢石库门建筑的房子,整幢房子的建筑面积不大,里面却居住了十一户人家。老老少少好几十口人。依次数来:前天井的底楼,有东前厢房一家、东后厢房一家、客堂间一家、西厢房一家。
(续三)(三)
“三多里”六条弄堂的所有房子,基本上都是“三上三下”式样的石库门建筑。
“三多里”的第二弄,它与“祥康里”、“厚财里”等其它弄堂相通,而这些弄堂又与其它的弄堂相通。实际上当时的成都北路、南京西路、新昌路、凤阳路四周内的弄堂,条条相通。如果要走捷径,可以穿越弄堂。而全国著名的“长征医院”,它的周围就是这些弄堂。因此居民看病十分方便。
我自出生起,就住在石库门建筑的弄堂“三多里”,门牌号为成都北路532弄3号(“三多里”1弄3号)。我与父母和两个哥哥,一家共五口人,居住在一间十来平方米的“亭子间”里。我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亭子间”里,整整生活了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在这二十年里,我与弄堂里的小伙伴一起游戏;一起上学读书;一起畅谈理想;一起畅谈人生,而弄堂口就是我们畅所欲言的场所。
在我二十岁的那年,我家搬离了“三多里”。
我家居住的那幢石库门建筑的房子,整幢房子的建筑面积不大,里面却居住了十一户人家。老老少少好几十口人。依次数来:前天井的底楼,有东前厢房一家、东后厢房一家、客堂间一家、西厢房一家。后天井内有,“灶披间”东旁一家,西旁的一间是“大饼摊”,这样数来的话,底楼就居住着五户人家;二楼,东前厢房一家、东后厢房一家、前楼一家、西前厢房连着“过街楼”是一家、西后厢房与西亭子间是一家、我家居住在东亭子间,二楼有六户人家居住,楼上楼下总共居住着十一户人家。如果每户平均按五口人来计算的话,那么已经超过五十口人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好几十口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除了晚上能够安静几个小时外,白天闹猛的很。上海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虽然夸张,却也事实。
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已经居住了那么多的人,于是很容易推算出,整条石库门建筑的弄堂该有多少人居住?居住的人家,虽然是多了一点,但人与人之间倒也和睦,见了面打个招呼,各干各的事情,从不相互干扰。邻里之间也特别和睦,相互帮助是经常的事。
读书、功课、游戏、聊天是青少年生活的全部,小孩子们跟在大孩子们的后面“屁轰轰”。
那个时期,大概还留有“民国”时(旧社会)的遗风,邻居间的称呼与现在相比,有些不同。长辈之间互相彼此称呼××先生或××师母,例如:张家先生、李家师母。小辈叫长辈,一般叫××姆妈或者××伯伯,例如:张家姆妈、李家伯伯。小孩之间一般地叫法是,有绰号的,则叫绰号,诸如“瘌俐”、“塌鼻头”等。没有绰号的叫小名,诸如“强强”、“明明”等,我的小名叫“园园”。(待续)
二0一0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