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孤独症患者的思维畸形

孤独症患者的思维畸形

2013-10-22 13:27 作者:小贺 阅读量:27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不知道一个歌手需要具备什么才算得上优秀,但如果有人硬要说他的歌词必须涉及孤独忧郁等低调情绪的话,那么我不敢苟同。

喜欢朴树已经很长时间了,从他的《我去2000年》到《生如夏花》,一直未曾厌倦。我对音乐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首先,歌词要好,内容上不能只是流俗的爱情;其次,嗓音要和缓而有质感,恰如其分地把歌词所要表达的情绪体现出来。朴树做到了这些,他的每一首歌曲几乎都是一篇优美的现代诗,他的嗓音随着歌词意境的不同而自由变化,但都透着一股真性情。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最初的童年时期,都是持着一种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觉得一切都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这个世界的缺憾渐渐为我们所熟悉,最初自然会挣扎着表示抗拒,觉得不理解,觉得世界不应当是这样的世界。朴树的《我去2000年》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其中有孤独忧郁,有对世事不满的挣扎。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候都要经历这样一种时期,存在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很多歌迷会觉得《我去2000年》真实可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但这个时期毕竟是要过去的。这个世界的缺憾是永远存在的,即使你再不满,挣扎,甚至愤怒,都改变不了其分毫。所以后来我们纷纷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坦然。这不是麻木,而是成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就像朴树2003年推出的《生如夏花》,它以轻缓的语调将这种成熟向我们娓娓道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我去2000年》,《生如夏花》是一种超越,确切说是一种质的超越。

可是,最近我却常听人说朴树商业化了,特别是在《生如夏花》出来以后。先是有同学告诉我,继而看到最新一期的《萌芽》上,某篇文章说“朴树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这是我所无法理解的。

难道朴树的每首歌里都写上孤独寂寞写上难过才算得上脱俗吗?难道非要朴树声嘶力竭地呼喊他的疼痛才是真实吗?为什么朴树一微笑你们就以为是虚假的呢?朴树是会长大的,和每个人一样,他会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稳重成熟的青年。他的作品正是这一过程的印记,他不会永远停留在《我去2000年》里的“这个嘈杂的年代”,终会像《生如夏花》里那样坦然地走进这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我以为,音乐的初衷还是引人向善的,是给人以鼓励以希望来促使你更好生活的,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情绪宣泄而情绪宣泄。可这个世界上突然出现了那么多不愿长大的愤青们,他们高声宣泄着自己所谓的孤独寂寞不自由,他们口口声声说着不愿走进世俗的成人世界,自以为纯洁得不得了,却不想这其实只是一种矫情的自欺和倒退。试想,你能忍受一个20多岁的大小伙子还整天讲着那些只有流着鼻涕捏泥娃娃的小屁孩才会讲出的话吗?一大把年纪了还在故作迷茫地四处找人询问社会的公平在哪里社会的纯洁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见到自己想见的世界,这样的人,是令人觉得纯洁还是悲哀呢?

我想,也许他们都患了孤独症。什么都怨不得,自己的心理问题偏偏要归结到一个歌手身上是不是未免显得可笑?何况人家朴树还是一积极向上的大好青年,他可没闲工夫整天和你们唠叨所谓的孤独。不是我骇人听闻,他们这群“迷途的孩子”(姑且让我这么矫情地称呼一下),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思维引导,咱们暂且不虚张声势地说对社会会产生怎样怎样的危害,最起码,对于他们自己的前程将是种阻碍。

思维的问题是个大问题。

相关文章关键词

《孤独症患者的思维畸形》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