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纪实连载(三)
三、踏上征途
公元1970年的10月末,按农历也过了霜降,俨然一派深秋的景象。连着几天的??的细雨,给灰暗的天空拉上了一块浅蓝色的幕帘,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但是,整个广场却散发出喜庆的味道。16辆解放牌卡车一顺溜的排着,每辆车的车头扎着一朵鲜红的大纸花。被细雨淋湿后显得萎靡不振,车厢两边是红底黑字的大幅宣传标语。经雨水一淋,那斑驳的印迹,有点像即将出嫁的新娘与母亲告别时那脸上流下的泪痕。“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的锣鼓声听起来特别刺耳。“快点给我走,快点给我走”!9.10分,扩音喇叭传来了一个浑厚低沉的男中音:各单位注意了!各单位注意了!同学们注意了!请按车号上车,请按车号上车。交通系统一、二号车、商业系统三、四号车………。我们46个手工业系统的分别上了十五,十六号车。说实话;此时此刻的情景,让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即将离开家乡的我们和前来送行的家长们,那呆滞而拉长的脸上根本就看不到半点儿笑容。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强忍着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默默地在内心深处祷告。而我的父母则干脆就没来送我。10点整、车子开始缓缓启动,车上的我们开始和送行的家长亲友们频频挥手告别……………。
此行的我们没有高呼口号,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激昂雄壮的歌声。只有车轮碾在泥水中滋滋的声音,就连喊出的爸爸妈妈再见和爸爸妈妈保重,都带着哽咽的唏嘘声………!
此次送行的情景与68年那次迥然不同。68年那次是由各个学校组织的,因为他们刚刚从狂热的文革过来,满腔激情还在体内熊熊地燃烧!热血还在继续沸腾。他们高呼着口号,唱着激昂的歌曲。他们象一群即将出征的勇士。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英雄气概。那次我去送我大哥,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激越澎湃的场景。整个广场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就连欢送锣鼓的声音也是那么地悦耳动听。“咚咚哝咚锵、咚咚哝咚锵”,翻译过来就是“我就是要走、我就是要走、我就是要走、走、我要革命去了”。锣鼓声、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如果说;68年那次上山下乡的场面充满了欢乐、激情和豪迈。那我们这次下乡的场面、就只能用抑郁、凄凉和悲壮来形容较为恰当。仅时隔两年,同样是上山下乡,而给人们留下的感觉既是如此大的反差。因为我们、还有我们的父母对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壮举、以及我们的前途和未来是一片的茫然。大人们在思考,我们同样在思考。此一去又将是怎样的结局呢?大儿子大女儿(哥哥姐姐们)已经去了两年多了。他(她)们在乡下遭受的苦难也有所耳闻,况且在他(她)们身上看不到一丁点儿回城来的希望。现在又是小的(我们自己)要走了。你说,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的心情当用什么词来形容?特别是此时的父母们。包括高音喇叭里喊话的那个浑厚低沉的男中音。我敢肯定他也是即将就要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的某一个孩子的父亲…………!
灰??的天上,
细雨打湿衣裳,
美丽的江城啊!
我可爱的的家乡。
长江渡口送我去远方
告别了爹娘,
告别了故乡,
未来的路多么曲折漫长,
从此我将生活在偏僻的异乡。
迎着太阳,伴着月光
修理地球,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