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纵观蠡湖 携手共建蠡园
1978年,9岁的我尾随父亲用机帆船送小姑姑从宜兴出嫁到渔港,船到石埠靠岸的时候,只见岸边停满了一只只木制小渔船,船上有赤着脚的女人在前后奔跑忙碌着,姑姑被接进上岸后不远处的一排小平房中,其中那间人挤得最多的房间就是她的新房,小姑夫和父母及他众多兄弟姐妹同住在这里。
过了二年,表妹出生后不久,姑姑一家三口搬进渔港公社的知青房,那年的暑假,我带着妹妹乘着队里机帆船又来到渔港,二十多平方的知青房搁上两张床,摆个煤炉在走廊。
1987年,我在无锡电化厂实习,星期天的时候到渔港,宽阔的石埠大桥旁边稀疏的排着几条渔船,小姑家住进了没有卫生间的小套房,姑父和朋友办了一个铸件厂,星期天也在开着炉铸着钢。
1992年我再次尾随父亲用汽车载着“节节高”、水果、糖粒、领着一大帮亲戚来到渔港,为小姑搬进二层渔村新居“上梁”,成排的二层楼房集中在“望湖新村”,小姑家是1号,从头往里望,满眼商品房,原先的渔民都成了“居民”,生活还有了保障。
2002年,我买下了小姑的“商品房”,因为小姑搬进了别墅房,从此,我和我的家人走进了第二故乡渔港,休闲广场谈笑风生,大街上人群整日里熙熙攘攘。
2011年,我站在金色渔港的家中阳台畅想,此时的我“凌空”眺望着蠡湖风景,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人声鼎沸的商业大街,休闲花园健身的人群,日子会过得胜似人间天堂。
我们拆迁后重建的“渔港家园”美丽漂亮,一如太湖般的湖光山影,优雅大方。
说起拆迁,我还得给大家讲个有关我自已的小故事,
2008年下半年突然得到消息说整个渔港的房子都要拆掉,我和老公第一反应是真拆的话一家人每年固定的生活费没了,孩子在宜兴上学我们把房子出租了,因为买这房子,收入并不高的二人为此当上了“房奴”,为了还债非但把乡下的门面房买了,自已租住在整年潮湿湿的二十平方的车库,还到处欠债,无从再谈什么家庭生活质量,到如今也没“脱贫”,而这出租房子的一万多租金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拆迁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晴天劈雳”。想起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重庆“最牛钉子户”,网络新闻报道的那么多因拆迁,户主和社区发生冲突场景时不时在眼前浮现,此时的我对于“拆迁”自已想像起来肯定是一件棘手的事,老公跑运输天天在外,忙忙碌碌三十几岁的人一半的头发都白了,自已也因为365天几乎都是在宜兴上班,又隔这么远,二人肯定没时间去和社区“卯上”交涉,“怎么办”这三个字整日地在我脑子里“晃悠”,并且还不停的对着老公“唠叨”,9月的时候有消息传过来已经开始拆了,部份居民已经签字,并且拆迁办有催急的电话来,老公发起狠话:“我就是不签字,他们敢拿我怎么样,坐牢就坐牢”。并且开始从网上找起“牛钉子户”的事例来,准备和他们打起“持久战”。
渔港社区的书记给老公打来了电话,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说:“工作很忙吧,能抽个时间就过来看看,看看我们社区的平面图吧,可以先设想一下自已想住哪一区域哪一层比较合适”。我想先看看也无所谓,总是要拆的,改善环境又会改成什么样呢,老公想反正又不是“压迫”我签字,看看也不怕,于是决定抽个星期日的半天去一趟社区。
还是先回了一下自已的“家”,看着当时全部凿掉重新一块块张贴的外墙,看着自已花5000元安装的玻璃大门真是万万分的不舍。
来到社区大院,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渔港社区改造规划图”,上面说明了是为了让社区的整体布局更合理,太湖环境更美丽政府才决定进行改建,老公说这应该就是“官话”,话总是讲的非常好听,不知道平面图怎么样?走进实景图放置室,图上分布着A区B区,而且上面显示房子位置的小方格已经有许多注明户主姓名的贴纸粘上,我嘴里念叨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研究起平面图来,不知不觉心中泛起了欣喜之情,从整张图上看出无论是哪个区域都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休闲健身广场、大型商业街,连小区安全防卫措施也计划得非常合理。有点赶得上以前的“小上海”啦!“老公你看:我们选这里的十楼怎么样,刚好二套同一楼层,门对门,以后等咱俩老了住小套,大的留给女儿”,“看把你想的,我还不准备签字呢,你不准备”作战了吗?我们生活来源都没啦!”就这么一句话把正似乎已经住上小高层的我惊醒了,“对,咱俩找社区领导讲理去”。
“有什么困难仔细的提出来,社区在新建期间总是要先安置好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政府总是为老百姓办事,把我生活来源就此掐断了,总不能不管吧”
“你们家的实际情况我们也有所了解,你是残疾人,在常规补助费之外另给予一笔福利补助,并且先进行签字的将有一笔奖励”
“啊,是吗?”“老公我们还是签了吧,你看刚刚的实景图的环境多好呀”
“嗯,是的,刚刚领导说的话还算在理,要不我们再好好谈谈,差不多的话就签了”。
“你在这里谈吧,我去看好刚刚看中的十楼,不要被别人抢先订了去,谈好了你马上来找我,”
“我还谈什么呀,你都这么着急了,算了,能想到残疾应该多一笔补助也算可以了,马上签”,这样不到半个小时,办好了所有手续,后来我也会暗暗思忖,从资料上学来的“钉子户”的那套看来白学了。
“集体和家庭其实就是“大家”和“小家”,社区的工作人员就是这个“大家”的家长,“小家”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孩子们,家长能想着“孩子们”顾着“孩子们”,“孩子们”能不爱戴“家长”吗?
三十年光阴划过指间,昔日的渔村已然蜕变成美艳绝伦的现代化新农村,流光溢彩的品牌橱窗,风格前卫的数码产品,纵横交错的笔直干道,鳞次栉比的耸立高楼,宾至如归的高档餐厅,数座高等学府的坐落,歌厅、茶楼的喧嚣更将给蠡园增添了文化色彩....渔港的沧桑巨变让人叹为观止,处处洋溢着激情、散发着活力、充盈着希冀与梦想。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三十年改革开放,用年轮的步履带走了贫穷与落后,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富足与祥和,三十年改革开放,留给时代的佐证,伴随着我们,渐行渐远。
2011年我在无锡市滨湖区蠡园开发区渔港家园B区38幢10楼我的家欢唱“太湖美呀,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