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

2013-10-25 07:45 作者:流年 阅读量:6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千百年前的崔颢也许一生都没有寻找到那一片皈依,但是他在黄鹤楼上的思索和吟哦却滋养着千百年间的许多人,支撑着他们继续脚下的路,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一大早便直奔武汉,到了武汉就直向黄鹤楼赶去。

导游在车上嘱咐说:黄鹤楼公园里面大家就别去了,80元的门票犯不着,只是一座孤零零的楼。

我当然是得进去的。

独自一人,不带相机和背包,闲着两只手,迈着两条腿,穿过不少的游人,径直去寻黄鹤楼。到了楼前,只是粗粗地环绕了一周,瞻仰了会儿这座外九内五、四面八方的巍峨楼台,便直接登楼。中间也不休息,只片刻,就爬到楼顶。这才从楼上向外眺望而去:武昌气象,尽揽眼中,宽宽阔阔一条大江横在面前,江雾弥漫看不出对岸,长江大桥一字长蛇而去,仿佛伸向一片迷雾之中,不知去向何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登上黄鹤楼,才有将视野伸展到天地之间的自由。再狭窄的胸襟也会变得宽广,再抑郁的心灵也会变得舒畅;再局促的空间也会变得辽阔,再闭塞的地脉也会变得通达。

于是第一个从我嘴里蹦出来的竟是与黄鹤楼无关的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确,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因此人们要修楼。最初也许是为了看清楚来犯之敌、为了捍卫自己的安全,只不过越到后来越与战争和政治无关:为了饯别亲友、为了眺望故乡、为了担当天下。战争和政治,毕竟只是狭隘的范围,黄鹤楼高瞻远瞩,可以看清更大的世界。终于,黄鹤楼上出现了崔颢的身影。

诗贵自然。一首不算协律的诗竟成了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就连李白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不是恭维,而是由衷的欣赏。崔颢在黄鹤楼上不仅写出了千万人心中对乡土的思念,更写出了千万人心中对人生的思索。其实那么多登上黄鹤楼的人莫不是如此,他们把黄鹤楼当成一个视角、一座掺望台,在这里停留、饯行、再离开,时间极其短暂却极其重要。视野开阔了心境,心境扩张了天地。他们思完乡怀完人便继续上路,当然不是归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乡关何处?乡关永远在前方的路上。

想起了中学时的一篇课文,曹文轩的《前方》,文章里提到了崔颢和他的《黄鹤楼》:

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所以崔颢便只能匆匆上路,继续向着前方找寻。寻找什么呢?一时谁也说不清楚。可以影影绰绰地肯定的是,他是在寻找精神上的皈依。然而“精神”又太笼统,如同轻雾弥漫。到底是什么?

黄鹤楼上又来了一批登临客。

越想越糊涂,悻悻地下楼。听见身前的人在鄙薄这座楼的“年岁”,论调同导游一样:这只是1985年刚修成的一座新楼而已,区区二十几年,没什么可看的。的确,古黄鹤楼的旧址距离这里大约一公里,如今已淹没在长江大桥的桥墩之下。现在的这座黄鹤楼修于1981年,四年之后建成,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是一座“货真价实”的现代建筑。没有腐蚀的木梁,没有剥落的雕饰,没有残损的壁画。新鲜得似乎可以闻到油漆味儿。

只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吗?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废,早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古黄鹤楼”,一座崭新的黄鹤楼,象征着“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又凭什么值得去鄙薄?崔颢们当年登楼赋诗之时,黄鹤楼也许同样是一座新天新地。年岁从来都不是炫耀的资本,如果黄鹤楼缺少了崔颢们的诗章,即便再老,也只是朽木一堆。厚实的积淀也不一定与崭新无缘,如果我们可以在这座黄鹤楼上激发出更响亮的“乡关何处”,即便再新,也会是名楼一座、威仪八方。

历史永远会裹挟掉全部平庸的多余,只留下那些遗存,供后人在更高的黄鹤楼上拒绝平庸的侵蚀和拍打。一如千年前曾经来过的崔颢。

千百年前的崔颢也许一生都没有寻找到那一片皈依,但是他在黄鹤楼上的思索和吟哦却滋养着千百年间的许多人,支撑着他们继续脚下的路,去寻找自己的家园。那我们呢?今天,我们能不能也登上黄鹤楼,留下一些遗存,供后人寻找?黄鹤楼就在那里,台阶也在那里,只要你想上去看一看,就可以看到更多。

真不知道今天的人还有没有这个勇气。

在通往公园大门的地下通道里,有三两个青年,他们组成一支吉他乐队在那里卖唱,歌声含混而充满着朝气。地上摆着一块木板,写着:为梦想而努力。

登上黄鹤楼的,会不会是他们?

相关文章关键词

《登黄鹤楼》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