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忆(身世之谜三)
1948年9月底局势又开始紧张,这时新浦中央银行决定全部转移,当时妈妈叫我生母一块去南方,住在一起今后算是一家人,我生母不愿去,她说家里还有个婆婆要她照顾,离不开,离?的那天,生母送我们到连云港码头,挥手泪?至今。
到达上海后,银行暂时按排我们住进了国际饭店(当时在中国算是最好的饭店)我小时候在上海曾听妈妈对外婆和阿姨们说,在国际饭店那段时间,妈妈常偷偷为我在洗涤盆里洗尿布。
一次被饭店人员看见,被骂了几句,但妈妈为了我,她?忍了下来。大约在饭店住了一个多月,我爸爸在虹口区(原日租界)也就是北四川路溧阳路的“瑞康里”用五根金条顶下了一套房子住下(因房子里的煤气,暖气,卫生等设施都属二房东的,)
据我爸爸在济南时向组织写下的:“重大的历史校正”中记载:1948年底和1949年3-4月间上海凇沪警备司令部,交通处处长(少将)王家桢曾来我家几次,劝我爸爸去台湾。
当时要去台湾已很困难,因王家桢手中有机动权力。但爸爸考虑爷爷奶奶身边己无其他子女,而且也己厌倦了战争带来的奔波生活,故爸爸谢绝了好友的心意。(后王家桢去了台湾,80年代定居在美国)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陈述下我爸爸在解放前的人生经历,他生于1912年,在新仓白漾小学毕业后,考入加兴秀州中学,(现在加兴一中的前身)在将要进入高二时,看到报上刊登上海“养成所”向全国招收报务员的广告,要求高二以上文化,参考人数500名,录取名额50名。
我爸爸这时在证书的“一”字上自己改成了“二”?去参加了考试,我爸爸曾对我说过,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做的一次不诚实的事,发榜后爸爸却被录取,进入养成所学习,半年后被派往蚌埠商业电台实习,随后调入上海国际电台工作。
爸爸对业务很专研,很快在上海滩和电报界出了名,当时国际电台全是自动收发报,只要查看纸条讯息,但南方的台风季节吴淞口天线常被风吹倒,这时只能人工(耳听,手发报)和各国联系,我爸爸由于速度快,准确率高而出名。
在“重大的历史校正”中记载1936年吴鹏(浙江东阳人,养成所同学,1949年去台湾,1949年时任国民党少将)在杨虎成部队电台任责,他曾多次来电要我爸爸去他部队当少校台长。
但我爸爸推脱说,过不惯部队生活而不去,爸爸曾告诉我:“实际上他不愿涉入政坛”。王家桢是和我爸爸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王家桢新仓四里桥人)在战乱年代两人电报联系从未间断过。
椐我从外围所知,我爸爸在内地期间,常有国民党要员来我家做客,但他始终不愿涉入政界。1949年5月底上海解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