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杨绛先生的无限人生

杨绛先生的无限人生

2013-10-23 21:33 作者:白水梅 阅读量:36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她博爱重教的品德令我们敬仰。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后,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这样写道: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

今年是杨绛先生诞辰100周年,百岁老人,风采依旧,尊严依旧,魅力无限,人生无限!

知道杨绛,源于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看过电视剧《围城》以后,我更记住了这一对文坛佳丽。我在他们的文字里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幸福的源泉。

杨绛先生以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给人一种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的感觉。然而仔细品读之后,方才领略那绵延悠长的味道,其实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杨绛先生在云淡风清的朴素里,透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她那干净明晰的语言风格,让她的笔端流露出巨大的表现力。人们从她的字里行间,找不到强势,但却有一个无形的气场,让人不得不被吸引,不得不去关注她。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关注她将受益终生!

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们敬佩。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他们在最困难的上海沦陷时期,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先生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钟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他的长篇小说。对于一个惜时如命的学者来说,这样的牺牲代价太大了。钱钟书写一段,就给杨绛念一段,二人共同形成了整部小说的艺术品味。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围城》里有杨先生相当大一部分功劳和心血。等女儿长大后,一家三口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问去作,但在最困难的时候,杨绛全部挑起负累,让丈夫、女儿集中精力做事情。这当中包括钱钟书病重和女儿钱瑗住院期间,她每天要去探望,当时钱钟书已经不能进食,她总要打各种各样的果泥、肉泥来为钱钟书改善营养,就连鱼肉也要用针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将就”!

她博爱重教的品德令我们敬仰。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相继离世后,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这样写道: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远不如钱锺书先生的在意,熟悉她的人知道,钱先生逝世后,杨先生所做的一大工作,就是整理钱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笔记,除了厚重的《容安堂馆札记》,现在的《钱锺书手稿集》马上要出版,都是她整理的结果。另外,她还经常重新翻看钱先生过去的著作,最常读的是《槐聚诗存》,还时常与周围的人说,有个字值得斟酌一下。百岁老人,在灵魂上和钱先生息息相通,她的精神世界里,钱先生和钱媛都还在。她还把钱先生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二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钱、杨二位先生对受奖的学生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有朝一日能以各种形式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她低调做人的原则令我们敬重。杨先生和钱先生初次见面,两人就表示自己一生的志趣不过是在书斋做普通人,贡献一生,做做学问。两人志趣相投,非常和睦幸福地走完了一生,所以杨先生始终把自己定为普通人,绝对淡于名利,对自己的学问也始终不夸耀,实际上,她的学问比很多大学者要高明。据说杨绛先生还是一位出了书都不让宣传的作者,她说怕误导读者,让本来不打算买她书的人买了她的书。但她对自己的作品却相当严格,不及格的作品,改不好的作品,全部删弃,文章扬人之恶,也删。

现在,杨绛先生与外界不多接触,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她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无缘相见,却有缘相知。我们是你忠实的崇拜者,你是我们永远的导师与榜样,用你无限的人生智慧,指引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创造未来,搏击长空。

相关文章关键词

《杨绛先生的无限人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