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帆布赢得国外大客户
在庆丰镇东乔村冠华故居的正前方150米处,有一个个人独资的企业,但就是这个小小的私营企业却和日本阪东机带有限公司、德国欧皮特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生产的帆布畅销给这两大国外公司。同时,该企业生产的切割带、同步带、汽车V带等产品被广泛用于国内汽车、收割机、挖掘机等机械中,该企业的创办人就是县十六届人大代表朱守荣。
今年48岁的朱守荣,庆丰镇东乔村人。1989年,他高中毕业后,到奇峰集团下属的建湖县纺织三厂做修理工,1983年到上海去学汽车修理。1984年回到家在庆丰集镇上开了个汽车修理门市……1999年,恰逢奇峰集团下属的创办在东乔村内的冠华帆布厂改制,通过招投标,朱守荣用自己十几年开汽车修理门市积攒的钱,再加上跟亲友借的一共二十几万元,买断冠华帆布厂。刚开始,由于帆布市场行情不好,产品销路打不开。朱守荣起早带晚跑市场、做调研。通过调研,他发现自己的产品很陈旧,属于淘汰产品,应该寻找新产品来替换。他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关系,四处寻求可以替换的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终于在2000年下半年通过关系,用10万元从一个教授那里买回了广角帆布的专利产品技术。虽然有了专利技术,但是产品的销路还是打不开,于是他通过网络查询需要这些产品的客户。2001年,他通过日本阪东机带有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联系到该公司总部,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日本阪东机带公司就派员带来样品和技术参数让他进行试生产。由于技术不过关,样品一次次送到日本公司都没能通过,这可急坏了朱守荣。为了学好织造技术,他一人到盐城纺织厂取经,拜纺织老工人为师,每次回来,都是没日没夜地对日本公司提供的技术参数进行研究。尽管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强力、伸长力和厚度等方面还是达不到日本公司规定的标准要求。就这样,单样品就连续试生产了三年时间,经济亏损了四、五万元。一次次的试生产,一次次不过关的打击,就在朱守荣做最后一次试产,准备实在不行打算彻底放弃的时候,从日本公司传来了喜讯:他厂里生产的产品终于通过了日方的检测,各项技术参数完全符合要求,同时,也给他下达了订单合同。那一夜朱守荣兴奋得没有合眼。三年,整整三年的时间,这期间朱守荣不知经受了多少辛酸,流下了多少汗水。
日本客商被朱守荣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从2005年起,日本阪东机带有限公司不仅将冠华帆布厂定为常年客户,而且每年都派员到冠华帆布厂回访两次,进行技术指导,有时还会带来新样品给厂里试生产。2006年,通过日本阪东机带公司的介绍,冠华帆布厂还同德国欧皮特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固定客户关系。打那以后,朱守荣仍然没有放松过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把质量关,每个月都主动将产品送到盐城纤维检验所检测。生产的各种规格的帆布合格率达100%,产品除固定销给这两家外商外,还畅销国内近百家客商。
成功的朱守荣并没有就此停步。2008年,他多方筹措资金,投入600多万元,扩展了一个纱线加工生产车间。新上纱锭5000锭,新建厂房1500平方米,新购纺织机器设备30台套,并吸纳周边村民60多人在厂里就业上班。生产的产品混纺纱、棉腈纱主要销往浙江、苏州等地。随着企业的技改扩能,冠华帆布厂的产值和效益逐年增长,销售额、税收由2007年的200多万元、1.95万元分别上升到2010的1900多万元、23.37万元。今年,朱守荣又投入600多万元新上从日本进口的2台络筒机先进设备,进行技改扩能,并打算明年再投入120万元,扩大再生产。
富裕后的朱守荣没有忘记为村里做些事情。他不仅解决了村里近百人的就业问题,还出资3万多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泥路,今年村部前路面需要拓宽,他准备再拿出几万元。这些年,他每年都要资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逢年过节送上慰问金和一些礼品。
自2007年,朱守荣被选为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后,朱守荣在做大做强企业、为地方财政多作贡献的同时,还积极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积极参加人大各种会议和活动,认真搞调研,拟提案,踊跃建言献策,想方设法替政府分忧,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