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卖国贼
导读黄海大战前夕,李鸿章曾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拨款60万两以扩军需修建水师。朝廷也下令拨款,可我们的这位户部尚书却暗中扣下,名义上是已拨,实际上却拿去给慈禧作寿礼,还诬陷是李鸿章所赠。
肖斯塔科维奇曾在回忆录《见证》中,转述这样一则寓言:一种只甲虫爱上了一只毛虫,毛虫也报以爱情。但是不久毛虫“死了”,蜷在茧里,不动了,甲虫很伤心地一直守在茧边。突然,茧裂了,飞出一只蝴蝶,而甲虫却决心杀死这只蝴蝶,因为她扰乱了他对死者的哀思……
这颇能讽喻现今的某些“史书”吧!
逝者生前本来就棱角分明,可一旦被人追忆,就难免会削足适履,纳入生者既定的框架。甭管生者专业与否,都会扮演雕塑师的角色,而逝者却别无选择,不是泥巴就是石头,任人凿捏!
冥冥中,为国人所诟病的李鸿章,便成为了这生者的雕塑品-----以卖国贼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
不久前我就读过一些关于他的文料:……北洋海军是他多年的苦心经营,一旦中日开战,北洋就会受损,这样就会失去为自己撑腰的力量……可事情没有像这个卖国贼想像地那么简单……李鸿章在谈判桌前就像奴才见了主人一样,不管日本人说什么他都答应……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李鸿章真像国人所说的是个卖国贼吗?真正的李鸿章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或许这样一首诗能够诠释他-----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候。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
如此一个豪气冲天的人物,又岂会被国人说成是一个卖国贼呢?
事情应从咸丰八年说起,时值太平天国起义,安徽巡抚翁同书对战太平军时弃城而逃,于是李鸿章参奏皇帝,后来翁同书被杀。而翁同书的兄弟翁同?也在此记恨于心,为日后李鸿章成为众矢之地埋了个地雷!
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个平等条约,然而日方的傲慢,让李鸿章说穿:“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1894年日本便发动了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割地赔偿的事当然不在话下。然又是谁造成这一惨剧的?是主张保船避战的李鸿章吗?历史告诉我们,不全是!前面说到的翁同?才是这一悲剧的幕后黑手!
翁同?,清朝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财政部长),光绪皇帝的老师。不管是因为李鸿章杀死自己的兄弟,还是出于政治权力的排挤,他一直都在刁难北洋水师。黄海大战前夕,李鸿章曾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拨款60万两以扩军需修建水师。朝廷也下令拨款,可我们的这位户部尚书却暗中扣下,名义上是已拨,实际上却拿去给慈禧作寿礼,还诬陷是李鸿章所赠。李鸿章只能忍下,然而国人却不买账,一味指责他,说他是奸佞小人,甚至导致了北洋因军资不足而败给日本,士兵痛斥他,如此一来翁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事实上早在1883年中法战争时,李鸿章就曾说:“各省海防兵单饷少,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无论是从实力上讲,还是从人民上讲,战争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很不利的,轻易言战,弊大于利,最后受难的还是中国人!李鸿章的避战不无道理!正如我国现今南海一事一样,不轻易言战才是最好的!
话说回来,甲午战后,其实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所表现的态度并非像人们所说的“如奴才见主人一样”,李鸿章并没有输在谈判桌上!1895年,李鸿章赴日谈判,要求将赔偿减至最低,但遭到拒绝。3月24日,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李鸿章的左面,后经日本抢救活了过来,但醒后却要求日本接受自己的条件,否则将不接受治疗,让日本成为一个不守信的国家。日方出于无奈与佩服,只好接受,辽东半岛才免以割去。然而现今的很多书籍却完全说成是俄国的功劳,李鸿章则又被国人辱骂!
1901年,李鸿章病气双下,死在了“卖国贼”的骂名之下。
国人把对清廷的恨全都发泄在李鸿章身上,却殊不知这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人们是否应该学着看清史实,而不是人云亦云,去做无谓的雕塑师呢?
李鸿章,他不是卖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