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杀鞑子”
元朝末年,蒙元统治者荒淫无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灾荒连年不断,致使民不聊生。各族人民忍无可忍,便揭竿而起。起义大军如同燎原烈火,在中原地区和江淮流域熊熊燃烧,把元朝天下搅得天昏地暗。
话说微山湖西边赵村有个青年叫赵怀才,年方二八,身高6尺,虎背熊腰;高鼻梁,长方脸,说话声如洪钟,走路脚下生风;抑强扶弱,爱打抱不平,一副侠肠义胆。他看不惯元朝官吏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对元朝统治者恨入骨髓。那时元朝重用蒙人、色目人,鄙视汉人。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汉人的控制,每村设有“鞑子”,专管村民事务。鞑子在村里,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红白喜事大吃大喝,逢年过节都得送礼,村民如有反抗,轻则打骂,重则处死。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鞑子享有“初夜权”,谁家儿子结婚,第一天晚上鞑子过夜。村民对鞑子恨之入骨,怒火燃胸,可是敢怒不敢言。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村民的苦难,赵怀才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有一天要和他们算账。赵怀才虽说五大三粗,可他做事粗中有细。他深知单枪匹马与鞑子斗准会吃亏,只有联合起来,人多力量大,才能战而胜之。
再说赵村有个教书先生,名叫申智,人称“智多星”。申智为人精明强干,平时不大言语,但遇事沉着冷静。他对鞑子早已深恶痛绝,只是一时找不到好的办法整治他们,常为此事苦恼。
有一天申智在村外闲逛,路遇赵怀才。二人寒喧几句后说到鞑子的事,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于是低声交换意见。他们认为,欲搬倒鞑子,必须村村联合,统一行动方能取胜,于是二人商议可在中秋之日起事,民间习俗中秋赏月、吃月饼之时。这时申智低头沉思,忽然心生一计,他与赵怀才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
这年八月十四日,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人逢佳节倍思亲”。这天早晨,人们吃过饭,男女青年手提月饼,喜气洋洋地走亲访友。所有送月饼的人,将月饼放下,不多言语,皆匆匆回家。客人走后,主人打开月饼包装,发现里面有一张小纸条,上书蝇头小字:“八月十五杀鞑子”。大家不动声色,心中明白,迅速将纸条撕掉,然后像没事人似的,各干各的事情。
八月十五日晚上,皎洁的月亮悬挂夜空,分外明亮,大地一片银白,村里鸦雀无声。这时微山湖10几个村子里,几乎同时行动起来。只见有几个彪形大汉,手持尖刀,闯入鞑子住宅。鞑子正和家人坐在院中悠闲地赏月,品尝他人送来的月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蒙面人迅速将尖刀不由自主地刺入鞑子的胸膛,然后割下他的头颅悬于他家门楼之上。
这一天,微山湖西部,十里八村一个不留地将鞑子斩尽杀绝,然后赵怀才和申智,带领100多名勇士,高举义旗,投奔了濠州朱元璋的起义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