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2011年矛盾文学奖获得者,作者: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1:
张清华(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句顶一万句》的名字中暗含了一个意思,即“一句”和“一万句”之间的关系:一句可以抵得上一万句,反过来,一万句也不见得能顶上一句。它隐喻了主人公杨百顺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牛爱国一生的处境与命运:与所有的人都“说不着”。他们都非常执著地生活,却总是碰壁;他们非常向往与他人的沟通,但得到的却总是欺瞒和捉弄。不过,他们终究还是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杨百顺的一生完成的是一个“出走”的命题,而牛爱国完成的是“寻根”或“归来”的命题。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安排。小说用了两个乡村底层人物的人生与命运轨迹,完成和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国农业社会和文化的结构性存在中,尽管有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宗法伦理关系,但这个结构中有根本悖反的一面,即每个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最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用河南延津一带的方言来说,就是“说不着”。
所以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文化批判的、寓言性的小说,它虽然使用了十分细致和写真的手法,尽管极尽繁文缛节地书写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生活细节与风俗人情,但他最终要展现的,是一个文化的和哲学性的寓意,即,在这个犹如蜂巢或蚁穴的社会结构中,有着错综复杂的文化脉络,但却又有根本上不适宜生存的残酷性。作家用微观式的描写,不无戏剧性地营造出了一个对称性的结构——上半部讲的是对这个文化的经历和绝望,是苦难中的出走,甚至对自己身份的永久改变与遗忘,杨百顺几次改名字,就传达出了这种意念;下半部则对应性地讲述了他的后人,由某种“集体无意识”所支配,毕生纠结于自己的来历、身份、故乡和血缘世系,他要不惜一切代价返回这个精神的、子虚乌有的、看起来令人激动却又令人心寒的故乡。两相对照,可以视为中国版的“失乐园”或“出埃及记”了。
其次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小说高超有趣的叙事手法。我将这种手法叫做“叙述的窄门”,虽然作家有意要显露一个大手笔的气度,但落笔时却是一个非常小的切口。他抽去了所有“宏大历史叙述”的背景和元素,而刻意精心勾画他一眼看不到尽头的细密而曲折的“窄门里的风景”。两个主要人物的足迹所至,可谓是无数条枝杈丛生、根系纷乱的羊肠小径,他们沿途所经验的,是一幕幕缩微而稠密的芸芸众生的生存景致。但有意思的是,除了主人公的经历,小说对其他人物与事件的交代,全部使用了中国古典小说式的随机叙述的笔法,所有故事都由“全知全能”的讲述人根据需要而予以交代,所有人物的经历和命运都尽在掌握,一览无余,然而每一个次要人物的故事,又都如“盲肠”或跳板一样,只是为主人公的命运服务,而不具有自足性,信笔抓来,随手扔去而已。真正一直延伸下去的,只有杨百顺和牛爱国的足迹。因此,虽说枝蔓丛生、人物众多、故事眼花缭乱,但叙事的线索却十分简洁和简单。
这显示了刘震云高超的叙事技艺,这部小说确立了一种叙述的奇观,一种中国式的、既十分传统又十足现代的叙事范型。它的结构与主题可谓实现了互为表里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不只是一部有思想和文化含量的小说,同时还是一部有着高度叙事艺术的、充满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小说,是近年来中国小说艺术不断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性作品。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
作者:axiashaoye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
当然不是官场小说,也不是哪个人说话一言九鼎,一句话顶别人的一万句话。而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在目前的中国作家里无人能及(当然是个人看法)。现在经常在某个生活的环节上,我依然能体会到《一地鸡毛》中主人公的感觉。幸好刘震云的这部小说没有像《手机》被拍成电影,否则,“一地鸡毛”式的生活或许会成为网络热词呢。
新作宣传的“噱头”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看到这几个字,心里很不以为然。很多人看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和代表作。曾经在经历过一段很痛苦的无以言说的经历后,写下:我也要下得床来,给自己织一匹裹尸布。那个时候应该说我准确的理解了百年孤独里的乌苏拉。
及至看完了《一句顶一万句》,心里的“不以为然”变为“然”。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在办事找关系的时候,往往听谁说:“嗨,那是我朋友,找他没问题。”其实这朋友可能也就是个面熟,可能也就在一起喝过一场酒。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啊。
想起《读你》这首歌的歌词里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虽说是爱情歌曲,但假使有朋友能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孤单寂寞吧!
不知,我认为的然,震云同志认可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3:
二天二夜,直到写博前一分钟,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原来人一辈子熬的就是个孤独呀。
作者用极其凝练的朴实文笔,似说书一要,没有复杂的修辞和长句,给人娓娓讲述了两个主人公本人和身边的很多亲情、友情、爱情的事。书中小人物小事情又多又杂,却让作者一笔笔“码摆”的清晰条理,读来事事在理,句句在心,人人在活,厚重,生动。
先写过去,主人公杨百顺,在亲情上,因生活逼厄,家人都为私利而打着各自的算盘,从而失望离家出走;
朋友上,他的父亲曾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他当傻子,他给人掏心窝子,人家捉住他的实诚算计他,好在弄巧成拙,反成就他一番好事;
而杨百顺却没遇到一个真心朋友,不是打击就是坑骗或瞧不起,最后却与五岁的养女成了无所不谈的“朋友”。可养女却丢了,杨百顺失望之极,远走天涯。
在爱情上,为利结合,却因合不来而最终被老婆弃,唯一说得上话的朋友竟是偷妻人。
再写现在,养女儿子牛爱国,在亲情上,只有一个说得上话来的姐,母亲老了才与他说心里话,而他却在母亲死后理解母亲的话;
在友情上,因为各自的生活,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的我说不清,我的你也说不清,只有闷头喝酒;
因为一些小事上的误会,朋友那割了肉,晚上朋友老婆来要钱,因为是朋友支使老婆来,于是就难免心里起疙瘩,酒后对别人发朋友的牢骚,别人就把这牢骚传给朋友,话传话难免添油加醋,朋友一听就恼了,也发一通牢骚,这别人又把这话传回来,这一下朋友就起大了误会,没有互相坦诚而导致了误会,把数年的深厚情谊毁灭,而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说清楚。
而往往,似乎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厚厚的墙,都扎愣着刺防御着什么,却不能以一颗柔软的心去包容和理解。于是作者才通过此书,写出“孤独和缺少包容与理解的痼疾,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因为居住的远,远就联系的少,联系少了就感情淡了,感情一淡话就说不上了;最后遇上难事,找一圈,最终却没有可以诉说心里话的朋友。
在婚姻上,因为与妻子“说不着”而让妻子与“说得着”的人好了,最后跑了。
于是过去的杨百顺,为了一个“说得着”(能掏心窝子)的养女,颠簸一生,远离故土;而现在的牛爱国,却为了一句“说得着”的话,翻山越岭,找寻一个说得来的人。
每个人都有心事,却不知与谁说;所以每个人过得心里都很孤独。
人人都想让别人来理解,却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别人。因为虚伪因为面子因为地位因为自私因为利益因为无聊,书中的草芥人生,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人一样,苦难而困惑。但,书中主人公却一直也以小草的韧劲,坚强而勇往无前,让人从中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得如此直面人生,产生共鸣的同时,难免对人生产生失望的情绪;但等明白了这份“百年孤独”不禁又释怀,从中悟出一点禅机:平和面对人生所遇到的一切。享受这份孤独吧。
似乎也是巧合,就在看这本书前,曾一度与朋友就人有信仰好还是没信仰好而产生过激烈的讨论。
我说:人还是有信仰好,那样人就不苦闷。比如信基督的话,一切有主,可以向主诉说呀。
朋友说:你也可以借助神父来为你排忧,你也可以去教堂做忏悔呀。
没用。因为我们不是主的子民。我不信他我如何能对他说知心话呢?
异曲同工。刘震云的书中就有一段很彩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思:
“牧师老詹对杀猪的老曾说:信主吧。
老曾:跟他一袋烟的交情都没有,为啥信他呢?
老詹: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老曾:我本就就知道呀,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老詹:你总不能说,你心里没有忧愁。
老曾:那倒是,凡人都有难处。
老詹:有忧愁不找主,你找谁呀?
老曾:主能帮我做甚?
老詹: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老曾立马急了:这叫啥话?面都没见过,咋知道错就在我哩?
……”
书最后有几位著名评论家的评语,著名出版人安波舜的一段话与我心有戚戚焉:
“阅读这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不断地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徘徊,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与人对话的农耕文化却因为人心难测,而使我们陷入真正的‘百年孤独’。”
若大家有时间心能静的话,就去看看这本书吧,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深刻的哲理。活着不容易,看了此书,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