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孝子寻母
中秋节本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可在郑州做生意的章国永、章国吟兄弟及家人却走在寻亲的路上。他们的母亲金赛芬于9月10日午饭后走失,两辆寻亲车上贴满了母亲的照片和寻人启示,聋哑母亲的安危成了他们无时无刻的牵挂。更让人感动的是,跪在地上的女子,或是老人的女儿,或是儿媳,或是孙女,她那悲戚的表情,满眼的泪水,让人心疼,让人心酸。还有他的儿子,虔诚地向路人发送着寻人启示,对每一个接住传单的路人都深深地荟躬致谢。这是一组最真实、真朴实的孝子图,这种孝可以感动天、感动地、感动苍生,可以让中华文明的脉博跳动出最强的音符。
孝是什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天经地义,这个孝道,它的永恒性就像日月行天,江河行地一样,是永恒的。我国古代有“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之说,把“不孝”列为“十恶”大罪之一,孝道是人类特有的伦理范畴,是区别于禽兽的美德。孝道首先是体现在物质生活层面上,最基本的孝道就是终生奉养父母,对父母要做到嘘寒问暖,衣食无忧,病中服侍,并认真处理父母后事,时时追思父母的养育之恩。孝道的第二个层面,应该是精神上和感情上,要做到尊敬父母,了解父母的内心想法,多与父母沟通交流。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做子女的要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免除老人的孤独和寂寞,让老人安享天伦之乐。它体现的是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孝道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把孝的精神扩大到亲戚邻里之间。孔子提倡爱人,主张不仅爱家人,还要爱乡邻同胞,主张家庭上下左右之间和睦相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要求人们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这就把尊养家中老者扩大到尊养所有的老者,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困济危,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和人道主义精神。孝道的第四个层面,也是最高层境界,就是把孝的精神发扬广大。儒家文化将孝道置于崇高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以孝治国,以孝安邦。如果一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和爱心,他又如何能爱大家,爱国家呢?所以有些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考试他对父母的孝顺程度,以此衡量他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这也正好验证了“小家不为何以为大家”的理念。
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儒家孝道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在家庭关系上,不能自觉履行子女对父母、对老人的社会义务,给父母在生活上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在精神上给造成了极大的痛苦,甚至出现不赡养、虐待父母的现象。前几天发生在郑州的三逆子逼父跳楼身亡事件,真的让人心寒。在社会关系上,有些年青人对老年人不尊敬、不扶助,甚至无理刁难,欺凌辱骂,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网上层屡屡报道,老人有难无人求助事件,如老人骑车摔倒无人去扶,致使老人失去抢救机会;老人掉水沟没有敢救,致使老人窒息身亡等等。这些虽然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人性沦陷问题,但也足以表明,中华文明正在一步步被践踏。还有那些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出卖灵魂,投敌叛国的人,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悲哀。
当前,在中小学生中广泛推崇的《弟子规》,甚至有许多成年人也在学习和借鉴,这不失为对中华孝文化的反思与回归,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