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记忆中的“三多里”(六)

记忆中的“三多里”(六)

2013-10-22 07:00 作者:石拓 阅读量:22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海的英商已经在租界内,开办了煤气厂,生产管道煤气。当时用来储存管道煤气的“煤气罐”,就是建在如今的西藏路桥桥堍,即西藏中路与南苏州河路的拐弯处,这个地方老上海人叫“泥城桥”。这是因为西藏路桥,过去叫“泥城桥”的缘故。“泥城桥”的南则,当时地属公共租界。

但是,当年管道煤气的使用很不平衡,尽管“三多里”的所在地,也属公共租界,况且距离“泥城桥”也不远,最终还是用不上煤气。事实上,过去的石库门建筑内,很少有使用管道煤气的。当时还没有出现,用钢瓶灌装的“液化气”。

当年储存管道煤气的“煤气罐”,现已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高楼大厦。

“三多里”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可是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整体拆除前,始终没有使用上管道煤气。

近百年来,煤球炉就是居住在“三多里”的人家主要能源,每家每户煮饭、烧水等全靠煤球炉。所以,每天“生煤球炉”是必需的。不过,到了出现燃烧“煤饼”(蜂窝煤)的炉子以后,就不需要每天如此辛苦的“生煤球炉”了。

生煤球炉子也很有意思,先把点燃火的废纸塞进炉堂,然后放入用柴刀劈小了的木材。等木材点燃以后再放入煤球,再用预先准备好的“老蒲扇”,对准炉子的风门扇上几下,等到木材燃烧时的青烟散尽,煤球点燃后,“煤球炉”算是“生”好了,此时拎进“灶披间”即可使用。到此为止,便完成了“生煤球炉”的事情。而“老蒲扇”是用一种树的树叶,加工而成的扇子。

“生煤球炉子”这道风景也很好看。几乎整个上午,一条一条长长的石库门建筑弄堂里,每条弄堂总有十来个炉子,不约而同的生火。先是点燃废纸冒出了火苗,放入木材后,便冒出了浓烟,用“老蒲扇”煽了以后,又窜出了火苗,当放入煤球后,又是滚滚的浓烟,再次挥动“老蒲扇”煽煽,这时冒出的浓烟则是夹着熊熊的烈火,一直燃烧到浓烟渐渐地消失,只剩下熊熊的烈火和烧红了的煤球为止。远远望去,整个里弄烟熏火燎,煞是好看。老蒲扇“哗嗒、哗嗒”煽动的声音,也似“交响乐”,动听悦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三多里”和老上海的绝大多数石库门建筑里弄一样,除了“老鼠”、“蟑螂”外,还多了一种叫“臭虫”的小虫子。“臭虫”紫红色、扁平、卵生,最大的老“臭虫”,也不过像一小片麦片那样大。这种小虫子专门叮咬人,叮咬后吸取人的血。被“臭虫”叮咬处的皮肤,不仅又红又肿,而且痒得难受。“臭虫”是一种专门吸取人血的害虫。

“臭虫”躲在与人接触用品的缝隙中,譬如:睡床和被褥、椅子或凳子等。“臭虫”以吸人血为生,生命力极强。当人被吸血后,被吸食处的皮肤立刻红肿,并且伴随着瘙痒,十分难受。尤其是夏天“臭虫”躲在睡床的凉席内,当人躺在凉席上,无论是休息还是睡觉,“臭虫”立马出来叮咬。

于是,人们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消灭“臭虫”。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手捉、用开水烫、用“敌敌畏”药水涂抹等。

以消灭凉席内的“臭虫”为例,其过程如下:先把凉席卷紧,随后用双手握住卷紧后的凉席,使卷紧的凉席垂直于地面,有节奏的往地下砸,或者用木棍敲打。这时,躲在缝隙中的“臭虫”往往会被敲打出来。于是人们蹲在地上,用手指来碾除。碾除过“臭虫”的手指,留有一股难闻的臭味,这种臭味除了用香皂能洗去,别无选择。“臭虫”的诨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给这种害虫起这样的诨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对付隐藏在桌子、椅子等家具内的“臭虫”,则是用开水浇灌家具缝隙,或者涂抹“敌敌畏”药水的方法来除去。

生活在“三多里”里的人,调侃说“‘三多里’有三样东西多,即老鼠、蟑螂、臭虫多”。

“臭虫”这种害虫,如今已经被消灭,似乎已绝迹。“臭虫”被消灭到绝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现在,除了自然博物馆里的标本以外,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中,再也见不着“臭虫”了。(待续)

二0一0年九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记忆中的“三多里”(六)》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