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慕人间烟火的女孩
导读总觉得青春小说的定位是,描述青春生活的一种状态,爱情只是一方面的表现,因为视角较小,又都是单纯少年,还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身边人事,矛盾总显得格外尖锐,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矛盾激化与平息的过程。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尤其是喜欢小说和散文。现在不管是网络上,还是报刊杂志中,小说总在走两个极端,要么是对世界不满要死要活,要么是乏味的搞笑,失望的更加失望,庸俗的更加庸俗。也许说,艺术是生活的夸张,但过于夸张也许就不能是艺术了。过于片面的文字,不具备灵魂,读起来就索然无味。
以前有个学弟写诗很历害,他给自己取过笔名,神在看着你。他老换笔名,我就打击他说他浮华,和一个女生挑他诗的毛病。后来他写散文投到文学社讽刺我和那个女生,我们其实挺欣赏他的,他好像以为我们是嫉妒。那女生很会写散文,我写小说多一点,偶尔也写诗,嫉妒还是不会。
写作的人当中,诗人显然更加孤独,因为他们的题材大多来自他们自己内心。诗歌的美也必是两方面的,写诗的人如果不在乎文字的美丽,那他该去写散文,现在可能很难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因为诗歌的地位下降,读诗的人比写诗的人还少,会读诗的人更少。我认为,诗歌其实是文学的眼睛,它贯通其它文学体裁,它不应该被忽视。
今天才知道仓央嘉措因为《非2》火了,我只看过第一部。三百年前的莫须有的旧事,又被提起。原来人们更关注的是他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香艳爱情,那是禅诗,其实在很多看似情歌的诗句里都藏匿他的超脱。
现在的小说作者都越来越依赖自我定位,不算坏,因为文学你说他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都是没有错的。但总体的趋向是文章越来越片面,视角狭隘,这就不大好了,必竟像伍尔芙那样以灵魂写作的只少数人,太多人都停在感官享受的层面。客观的描写有时候更体现感情的张力,你对这个控制的还不错,所以觉得你只写青春爱情是浪费,和爱情有关的还有很多。个性,阅历,精神寄托,梦想,抗争与妥协......最好的爱情故事还是被建立在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之上。
你看过《左耳》吧?我觉得里面李佴的形象是最不成功的,另外三个人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我后来觉得李佴这个形象在这里必须牺牲掉,因为只有这样故事才能成立,另外的人才能活过来并产生联系。可以看出作者也还是在极力让她具备生命的灵性。但作为女主角,她完全被吧啦的光芒掩盖。
想起好久没认真写过什么了,学画后就不可能把心思全放在写作上,不过我觉得学习画画也让我对文字有了更多的理解,大抵美在不同的方面总是相通的吧。我有时候会怀疑《被雨淋过的夏天》是不是你写的,只是有时候也看到一部分你以往的东西在里面。我最喜欢《河边的小姑娘》,可能个自己某些回忆有关,但那的确更具文学性。
总觉得青春小说的定位是,描述青春生活的一种状态,爱情只是一方面的表现,因为视角较小,又都是单纯少年,还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身边人事,矛盾总显得格外尖锐,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矛盾激化与平息的过程。
人生若只如初见,若故事在一开始时就结束,那该有多好。只要一眼惊鸿,此生再不相见,用余下的时间来回味。然而,谁又能忍住不再走近?能掌控剧情的方向?你看过杜拉斯的《情人》吗?她的小说很独特,我喜欢的另一个作家安妮宝贝很受她影响。但是她的《莲花》与她前期的作品已完全不同,我很喜欢。从初中开始,那本书是我最常看的。
不过我觉得看她们的书要小心,我觉得那存在思想感情的专治,心理不够成熟,容易迷失的人不适合,所以不推荐给身边的同龄人看。越是看不懂,心理越会被影响,最不喜欢有些人自己颓废还怪看过的书。
在世外夜夜听雪,才明白梅花不为任何人怒放(仓央嘉措)他的诗不是很能看懂,但是文字的美丽让我心动。虽然是翻译过来的,我不懂禅。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事情是看得清却看不透,也不想看透。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成为在禅修里苦行的人,因为恋慕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