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采访(外两篇)

采访(外两篇)

2013-10-24 03:54 作者:半月 阅读量:29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采访

小李在这个边陲小城的教育系统工作。今天有幸接收了本土电视台的采访。

工作一年间,小李感觉到自己于生活于工作已是很老道了。

采访的记者让他说说为什么从那么远的西北来到这个西南边陲之地,来了这一年都有些什么感受,现在最想说些什么。

他很流利的地答道:“小时候就从书本故事里知道了这个地方很美,长大了又看过好多文章话语说年轻的时候应该云游四方。”

“来之后受到了从上到下各级领导的照顾与关怀,在领导们前辈们的帮助之下,一年间有了很大的进步。”

“感谢共产党,感谢各级领导,特别感谢单位领导,希望在政府在各级领导以及老前辈们的关怀帮助与指导之下,让自己让所有的年轻人生活工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

这样滔滔不绝着,主持人插话了。

“我们只想要录制一个节目的片段,你的这番言论已经是长篇大论了,不好剪辑。你看能不能稍微缩短一点。”

小李不假思索,“要么,就重新开始么。”

镜头又一次对准了他。

“这是一个美丽的让人梦魂牵绕的地方,所以就过来工作了;一年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帮助与谆谆教导,成长了不少;感谢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感谢政府给我们的机会。”

主持人最后又说道,“说的真好,教师节马上要到了,李老师,你最想说些什么了?”

“祝各级领导节日快乐,祝广大的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同志们节日快乐......”

11.09.01

换届

王士友所在的这个小县城教育搞得相当好,被誉为“状元县”,因此在教育界的各项竞争都非常激烈。

而王士友因其在教育事业上各项突出的成绩,现在县一中任常务副校长,也算县教育界不可多得的一员大将。他是语文特级老师,中学语文报的会员,多个语文杂志的撰稿与评论员,以及获得过多项省级奖项,所撰写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经常在各大小报纸上都可见。

最近,整个市教育部门大小领导正在换届,据悉,王士友也在换届的行列之中。

同样的小道消息说,学校的青年才俊,在中国教育报等重量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好多文章的语文特级教师,学校教科处主任,第二副校长田真也在这次的换届当中。

这下情况很明了了,黄校长现年已经五十四岁,是一定要换掉的了,那么他们二人就是要来竞争这个校长了。说实话,一中校长的职位是他多年以来所梦寐以求的。

这情况让王士友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有可能来施展一下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抱负了,这是王士友从第一次获得省级班主任和省级优秀教师时就开始有的理想;忧的是田真也在此次换届当中,他俩同事多年,他是最对田真知根知底的,特别是田真与黄校长关系打的很热。打心底来说,他对这个比他小十岁的年轻人是既敬佩又畏惧,田真的博学与胆识,以及人际方面的处理与周转,他自愧不如,一直以来他俩的竞争都很激烈,甚至到了在私底下和话都不说的程度上。然而,王士友一直以来都很自信如果自己当这个校长,一定要施展自己的那腔抱负,在县教育界写下浓墨的一页。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在黄校长这个老传统老顽固的手底下是缩手缩尾的过着,夹着尾巴做人,无以施展自己那满腹满心的才华与抱负。就这样两人关系似乎一直很淡。

所以这次王士友下了死心。

换届是在整个市教育界进行的,如果某个人真正青睐哪个岗位是可以投递简历的。

这时整个县教育局还为向市教育局推荐一中校长的人选发愁了。不知道是推荐王士友好了还是推荐田真好了。局长杨同钢一直坚持是王士友,而按县教育局几次会议的讨论与投票来看,田真推荐上去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已经足够的优秀,最重要的是更年轻。

这个时候王士友的行为古怪到了极点。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给教育落后毫无希望的邻县一中投了简历,并且放出了风大肆宣扬。所有的人都想不通,四十多岁的王士友在邻县是无家无势的,背井离乡的,怎么突然就要申请过去了。

这事很快的传遍了整个县的教育界,县教育局长杨同钢是坚决不同意王士友去邻县的,可惜了人才。其实最重要的是王士友是他高中同班同学,这个好像谁都不知道。

县教育局已经准备要上报田真当校长了,当然这是内部绝密会议,谁都还不知。但是纵观本县,再没有能留得住王士友的第二个岗位。于是,局长火急火燎的在当天又开了会议,由他提议,校长必须得由王士友当,大家是不同意也得同意,为了我们县的教育能够如火如荼的进行下去,必须得这样。遂另一次改了呈报资料,将王士友报了上去。

竞选结果公示出来了,王士友在网上第一眼就看见了一中校长的大名:王士友(原一中副校长)!高兴的不知如何,喜极而泣。

点了烟,泡了茶。半天才安静下来。

继续往上看,教育局党委书记:黄天梁(原一中校长);教育局长:田真(原一中副校长)。

继续往下看,一中副校长:杨同钢(原县教育局长)。

只有那青烟袅袅,烟已烧到了指头。王士友瘫在那儿,一动不动。

据好事者说王士友在其最古怪的那几天经常在县宾馆和杨同钢喝酒,“谈心”。

“笔”会

笔家族聚会。

毛笔自诩自吹。

“‘仓颉造字,蒙恬造笔。’我乃历史。”

”滚滚长河,尽眼望去,历史全由浓墨来。”

“三岁小儿,七岁孩童,十五弱冠,而立三十,不惑天命,何日少我老毛?”

“书生意气,儿女情长,荒唐言,幸酸泪,几时无我幸事?”

“万古江山,一朝言语,是非曲直任我言。”......

“你这个老古董,还真不害臊。”

钢笔用那干练清脆的声音声嘶力竭着。

“纵观世界,泱泱六十亿人民,哪个不梦想着拥有我。”

“小孩老汉,才俊青年,甚至是闺中女儿,都是不爱红装,喜爱武装我这钢笔的!”

“没有研磨,只需吸水,哗哗然篇篇风月浓情还不是照样惊风雷?”

"......"

“二位老兄,身为一家,莫要相争嘛。”

说话间,圆滑的圆珠笔起身相劝。

“身为笔家,我们都像我们老家那西部的牛,若要说我们的作用,就像牛一样,牛仔说了才算。”

“若要说到牛仔,各形各色的都是。”

“而他们是我们的灵魂,不管各形各色。”

“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只是一工具而已。”

相关文章关键词

《采访(外两篇)》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