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路向西(之五)

一路向西(之五)

2013-10-22 03:43 作者:比烟花绚烂 阅读量:30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灯火辉煌处风过应有痕

一路疾驰,从乌鲁木齐到克拉玛依还要走四个多小时。

晚上十点半了,太阳依旧在地平线上恋恋不舍,红红的大圆盘似的竖立在正前方;月亮早早梳妆打扮停当,妩媚的站着,犹如痴情的少妇在静悄悄的陪伴着丈夫;日月同辉,在这里似乎是最普通不过的胜景。

行行的杨树组成林带,隔开了宽阔的农田;平展的田野翻滚着绿色的波浪,飘来阵阵清香;葡萄在架上恣意恣睢的爬行,棉桃顶着红花白花在夕阳里摇曳生姿;向日葵缀满了黄花在晚风里摇头晃脑,麦子抱着黄灿灿成熟的幼子心满意足……

终于,天完全黑透了。看着窗外大片大片的戈壁滩,黑乎乎的大株植物一闪而过。黑夜用幽深的栅栏,罩住了所有的美丽和荒芜。人在摇摇晃晃中渐生睡意。忽然,出租师傅抑制不住的自豪:快看,我们的克拉玛依。

远方,一片灯火辉煌。灯光将城市的轮廓梦幻般的勾勒了出来,一览无遗,尽收眼底;一个狭长似船状的灯火带,和星光交映相织,璀璨无比;犹如泰坦尼克号,在茫茫的黑暗沙漠中缓缓航行;展现着她风情万种、迷人妩媚的风姿,克拉玛依就在眼前了。

克拉玛依被誉为西部明珠,世界油城;富裕而安逸、干净而整洁、平和而安详,这个GDP人均值已经达到了5000美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超越了一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是一个有自己的特点、魅力、韵味和内涵的沙漠美人!

石油是大地馈赠于这块土地上的最丰盛的礼物。软乎乎的黑油山上,地表上左一个油圈圈,右一个油窝窝,脚踩上去,真就有黑黑的原油挤出来,冒着汪汪的泡泡;想象广袤的油田就在自己脚下,人们都兴奋的跑来跑去;孩子们在拉着毛驴微笑的维族老人的雕像前,摆着各种姿势,不停的拍照;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树林一样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嗑头机”,一上一下的磕着头,把石油源源不断的吸引出来,输送给粗壮的管道;大家戏谑地它说磕头作揖的把金钱吸引出来,你听,金币都在叮当作响呢。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聪明的克拉玛依人用水这个“艺术品”来布置自己的家园。从额尔齐斯河引来的异域之水环绕着、滋润着美丽的城市,到处水绕石环,生机盎然。高低不一的涌泉广场,不断喷涌着流水,汇集到中央水池,再从几眼泉口射出,沿铺满卵石的街道顺势而下,时而平静,时而欢快;金阳光水上乐园,孩子们在水中肆意玩闹;护城河的音乐喷泉,夜夜是人们享受的美景;九龙潭的水流,跑马般的跳跃而下……

最神奇的是西郊水库,聪明的设计者把偌大的水库一分为二,一阴一阳,一动一静。静的一面像镜子,如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清晰地倒映出蓝天、白云、垂柳、花草;人们在岸边垂钓,肥硕的鱼儿呼朋引伴的躲开,荡起圈圈涟漪。动的一面是波澜壮阔的,微风掠过湖面,层层磷浪随风猛烈而起,高低起伏;成伙结队的鱼群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在嬉戏,在抢夺着人们抛下的鱼食;远远开来的艘艘快艇,急驶而过,溅起的浪花一下一下地拍打岸边的石头……

灯火是这座城市最显著的标志。华灯初上,整个市区灯火通明。一条南北走向的准格尔路,把城市笔直地一分两半;霓红灯变幻流动,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如丝绸绵缎波光涌动,光怪陆离;延长至东西端,照亮着各种商业场所和居住小区,把夜晚装扮的格外绚丽。方格的街道,高耸的楼房,宽阔的马路,排排的绿树,嫩嫩的草坪,攒绕的花团,潺潺的流水,以及那张张溢着和平幸福的笑脸,一座华丽宏伟、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迎面扑来。

夏日里,夜晚才是人们出行的时候。在世纪公园里,在这条年轻现代的水边,在玉树琼枝、火树银花里,在斜拉索桥的和声里,在花鼓、秦腔的曲调里,在涌动如潮的雾山、瀑泉里,在天幕柔光的鼓掌赞叹里,你会充分享受到视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和震憾。灯火、音乐、喷泉、歌唱、美酒、人群,像一个似真非真的梦;追逐、笑谈、健身、阅读,热爱生命的人们在凉爽的风中如织,沐浴着欢快,感受着盛妆、盛筵、盛况、盛情。水上的彩船画舫穿梭来往,诗声琅琅的夜,飘散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诗意的生活溶进人们的举手投足,他们拥有着一份独特的自信和安详,快乐幸福地生活工作着。

是啊!快乐和幸福是人们永远追求的境界。是对流金岁月的真情追逐,也是对冷暖人生的领悟观照;是对苦难和灾难的豁达宽容,也应该是对责任意识的无声警醒。

特意选了一个晚上,独自来到友谊馆原址缅怀。来到这里,这个有着300多盏灯光,据说是每一盏灯都代表一个亡灵的广场上,很少有人,当然很寂静;路灯静静伫立着,发出幽暗的光芒。在这个热闹非凡的城市里,有些阴森森的孤单。

友谊馆曾经沉默、孤独地在市中心伫立,书写着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个夜晚,它被爆破炸平,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任何关于那场火灾的文字说明,只留下前门和几根大柱子,一座现代化的西餐厅灯火辉煌,华贵典雅。白天的时候,妹妹指给我看过,她说本地人很少来这里消费的,有些忌讳,也有些不忍心。

11年前,“12•8”火灾,克市发生了那场震惊全球的大火,385条生命在一瞬间丧身火海,其中有288位是豆蔻年华的孩子们。如一幅色彩艳丽的油画,只是画面的颜色全是艳丽的红和死气的黑。

11年前的12月8日,克拉玛依大火后,据很多生还者事后回忆说,当大火刚刚燃起时,有人大声在喊:让领导同志们先走!这个说法当时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正面答复,但却得到了大多数当事人的默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天参加活动并就坐前排的克市领导、教委领导几十人都成功逃生,没有一人死亡。死的都是孩子们、老师们以及外地来克市参加会议的同志们……

上帝自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每一个人。一直在设想:假如事先电工检查了肇事的照明灯,纱幕就不会起火;假如当时所有的安全门都打开着,人们就能够及时逃生;假如消防队员能够更早砸开密闭的大门,就能让已经跑到门边的人员获救;假如领导者有更多的责任心,不搞形式,切合实际地做工作;假如灾难发生的时候没有“让领导同志们先走”这句话……

再多的假如都已经没有了意义,逝去的生命不会再来,只有我们这些无干的人在这里缅怀他们;灯光中,默默合十,但愿冤死的灵魂能够感知到得祝福。

面对一切重灾大祸、天灾人祸,也许人们选择了遗忘,时光的沙漏总是会洗去血色和痛苦的。但我想,如果愿意,还是可以记住,也是应该记住的。这样的人祸本来可以防患于未然的,是可以用责任去杜绝惨剧的。

个体生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渺小庸碌,风过无痕,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每对父母来说,每个家庭来说,它至高无上,值得永远的珍惜和尊重。

12月8日在这里,已经是形同灾难的代名词,据说克市的人们改变了沿革已久逢双日子举行婚礼和贺喜的习惯,他们害怕回忆起这个表面祥喜庆的日子。

怀着一种不能忘却的痛,一个健全的社会,是不能对曾经的往事完全淡漠的。“向前看”的理论,不能拒绝作为人类自己对自己过失、错误以及罪孽的救赎。

灯火辉煌处,风过应有痕!

妹妹每天都忙忙碌碌,她负责一个国家级的课题研究,说好请温州的几个专家来克市;买好了飞机票,忙着定宾馆,布置会议室,忙着寻找好一点的旅行社。

接着,第二天,就听到了温州高铁动车的事故,专家们又忙着全力以赴的鉴定逝者,救护生者……

面对这个一贯失声失忆的民族,无话可说……

2011-8-18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路向西(之五)》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