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站在锅边 杂七杂八(1-3)

站在锅边 杂七杂八(1-3)

2013-10-22 18:52 作者:比烟花绚烂 阅读量:20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站在锅边杂七杂八(之一)

当做饭成为一种爱好和享受,生活的滋味就漫漫浸泡了出来。

年轻时候喜爱享受肥厚醇美的味道。满当当的一大碗面,各种菜头浇着,红油厚厚的铺排在上,颤微微的端过来,辣的眼泪鼻涕一起出来,拿着纸张边擦,边吸溜吸溜的吃,完全不顾家人怕辣坏了胃的叮嘱。

老公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我家,姐妹们吃过的面,留一些给家里的大狼狗吃。那个叫做“麻虎”的狼狗,吃一口跑过来,吃一口,跑过去;辣的舌头伸的长长的,尾巴摇啊摇;偏着头看看主人们,满脸的无辜;妈妈气的连声说造孽造孽,我们在一旁笑作一团。

一大家子人,吃饭永远是风卷残云的。抢着吃东西,是最快乐的童年场景。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好吃的,除了酸馍馍。

妈妈这个家族是典型的美食家族,所以造就了家家都有引以自豪的“私家菜”。家里来了客人,大姨家的鸡蛋葱花长面,香油的味道诱惑的人几乎要端不稳碗;三姨家的鸡丝面,肉丝细,面条细,我们曾经吃过三碗;四姨做的红烧肉,软乎乎的,入口即化;妈妈最拿手的卤肉,偷着吃的的味道更好;当然,外婆的暖锅,馋的疯玩的娃娃们都悄悄的等着……

如今很多人,尤其女人们,包括我,对于吃饭,不感什么兴趣。大家对减肥有着狂热的崇拜,似乎多吃一点东西就有着强烈的罪恶感;老夫子说“君子远庖厨”,女人们对厨房的热爱,远到千里之外,更是抵不过减肥的乐趣。做饭,或许只是一种任务和职责;吃饭,全做应景之状而已。

面对丰乳肥臀一样诱人的菜单,辣红绿翠的图片,唇红齿白的服务员,外面的饭菜已经失去了诱惑的力度。不放心,不敢吃,不能吃,不愿吃,也就把人逼回了厨房。

年龄果然是最好的导师,甚至于食物;在舌和胃的满足中,妙语喷香,妙悟也随之而来。

粥的糯软于我是如此的熨帖,乐此不疲的享受着这个不复杂的过程,它极适合我这样喜欢简单,却又渐渐热爱美食的人。复杂的厨艺用来示人,熬粥却可以用来悦己。把各种颜色的米淘干净,加上水,放在锅里慢慢熬煮,待米变成米花,再将案板上各种药材或者蔬菜添进去,就可静等佳味;只待热气腾腾的出锅,米烂粥香。

熬粥是需要耐心的。只有神态安然下厨,用平易的锅和娇细的文火,才可以把这一锅米和食料熬到糯、软、烂。粥熬好了,所有的东西都充分在大锅里舒展,在细火里酥润,在粥里的鲜香,入口细软绵密,丰润,自具特色;就像阅历丰富、平静儒雅的老者,在时间的锅里熬煮了多半生的似水流年,终于熬出一份坦然和豁达,宠辱不惊。

怎么说粥都有些平俗和粗糙,不登大雅之堂,但这个平民的食物却自有其魅力;营养相融、可口妥贴是它的精妙所在。菜能养颜,粥能养心,这样最好。饕餮盛宴,坚硬干燥的食物,让肠胃负重运转;坚硬干燥的生活,让人胸闷窒息,都不利于健康和养心。柔软下来吧!平民自有平民的安逸和幸福,冷暖自知,酸甜自尝,就如白粥般舒心,多好。

最喜欢的是粥和肉菜的随意组合,喜欢它能让每种原料都保持着本身的养分和味道,有滋有味、丰盛自怡,却也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就像人生,入学、恋爱、工作、结婚、生子、老去的过程是谁也无法超越的。温火烧煮着,大多数人就度过了自己曾经的加温、翻滚的过程,直到余温袅袅。

一个人对粥,对红烧肉、炸酱面的认识,20岁和40岁是不一样的。就像我的粥,这些营养粥,由单一走向丰富——营养丰富、日子丰富,头脑也渐渐丰富。人都是要走出羁绊和自我的,能让美食诱惑着,一口一口滋养,一步一步走出,是多么幸福的改变呀。

既然在滚滚红尘里不求闻达,那么,做一个合格的吃者又如何不可以呢?

站在锅边,粥香阵阵……

站在锅边杂七杂八(之二)

一般来说,女人们择食的目光始终绕不过那些麻辣鲜香的盆盆碗碗。

和朋友出去逛街吃饭,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各种各种叫法的麻辣烫;炒的、煮的、烩的、还有烤的。几日不吃,梦里都余香袅袅,涎水也在遥遥招手,翘首以盼。

麻辣烫和火锅相比,确乎是有一种无以言喻的成份。她们一个是小家碧玉,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家长里短,一个是大事要闻;一个是知己一二,一个却要多人捧场;一个温润悄然,一个盛装出宴;一个简易便宜,一个奢华排场;所以,从宜家宜室角度来说,麻辣烫是既经济又划算,大快朵颐后,也是一种享受。

做麻辣烫其实是很简单的,用火锅底料熬煮好汤汁,准备好各种蔬菜肉,通通放进锅里就可以完成。但是要做出家人和朋友爱吃的,自己觉得最好吃的,还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最难的是熬汤,需要鸡羊肉,加桂皮、陈皮、干辣椒、胡椒、八角、花椒等慢慢熬煮;这个需要的文火,得时间和耐心的,直到煮的肉烂汤浓,汤汁白嫩;鲜香如孩子,盈溢着红红的笑脸,眼睛眨啊眨,满屋子乱窜,顺着门缝挤出窗外很远很远才罢手。

炸好辣末是最关键的。选上好的辣椒面和香油,加上用精盐、辣花椒末、味精、鸡精、葱花、芝麻酱、花生配成,装在碟里,等待被调制成的各种口味的汁子,然后就等着下菜煮了。

麻辣烫有一种从骨子里外泄的豪气,虽是家常菜,却也丰盈繁茂,荡着热烈地气息;红的萝卜,绿的生菜,白的粉皮、黑着菌菇……主料丰富而广阔,五花八门,被切成片、剁成块、切成条、撕成片,一股脑被煮进锅里;蛊惑而绚烂,色香而诱人,端上来满当当的一大盆。

眼前,蒸腾着一锅的美味佳肴,嘴里,嚼着一舌的酸甜苦辣。一群女人孩子,吃得阳光灿烂,吃的豪情四溢,吃的没心没肺。那汤汁鲜亮,味道浓稠,混有各种肉菜的香味;那鲜麻辣,互相渗透和弥补,任谁,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味道。

吃着,辣着,烫着,说着;不同职业,不同性格,各有各的话,各有各的美;急躁和锋芒被缓缓稀释,怨气和戾气也渐渐消散。穿着时尚的女子们,注重形象的女子们,被麻的舌头盲目的颤抖,辣的吸溜吸溜的鼻涕直流,烫得汗水直往下流,却吃得津津有味。暗自思索,这个味道无疑是世上最美味的诱惑,不然如何支撑得起那么多美丽的娇颜和灿烂的笑容?

喜欢麻辣烫,除过吃和做的意义外,更喜欢它能让每种原料都具有民族大融合一般的养分和味道。敏感的舌头、细腻的味觉,享受的不仅仅是肉和菜,更是友情、亲情、生活、健康和一切的美好。

冬天里,有一锅暖融融的麻辣烫吃是一件快乐的事。邀几个品味相投的朋友围坐,让美食诱惑着,让友情包围着;一口一口滋养,一步一步走近,浑身暖洋洋,会让人走出羁绊和自我。

尽管是许多肉和菜的随意组合,丰富而杂乱,但为家人做麻辣烫,似乎每一种菜都代表着不同的心意:白菜是感动,菠菜是幸福,油菜是宽容,生菜是等待,海带是相信,豆皮是无尽的爱,而麻辣汤是人生中相濡以沫,甘苦相照……把这些滋味全部尝遍,才会懂得欣赏家的味道,爱人的味道,亲人的味道。

走在年华的路上,这个“赴汤蹈火”般的食物,带给人的不只是味觉上的享用,更是一份深沉的感情。酸甜苦辣,自知其味。奢华并非幸福,简易并非无味。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会用细心和理解,豁达和宽容,呵护和宠溺为底料,用默契之水,用耐心爱心之火,熬制出更加美味的感情的;他会把自己感情的麻辣烫经营的千般滋味,啖啖回甘,汤有尽而意犹无穷。

而真正懂得吃麻辣烫的人,在阅历与品味之后,也会明晓什么是沉着之味,什么是岁月之味,什么是最堪回味之味的。

街头里巷,麻辣的滋味……

站在锅边杂七杂八(之三)

“如果她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那么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

——池莉

把土豆清洗干净打皮,放在案板上一刀一刀切成薄薄的片,再将叠得整整齐齐的片一刀一刀切成细细的丝;打着火,倒上油,放上花椒、辣椒、葱花干煸一下,土豆丝下锅,翻炒,放进剁的细细的西红柿块,最后放白糖、盐、味精;一盘甜甜、辣辣、酸酸的“酸辣土豆丝”就出锅了。

和老公默默地吃着,谁都不说话。大大的电视屏幕画面闪闪烁烁,播音员唠叨着全球的大事要闻,甜美的声音在阔大的屋里来回飘散。

没有了女儿的嬉笑吵嚷声,家,一下子空荡荡的;她最爱吃这道菜,几乎餐餐都有,每次都要咋咋忽忽的霸占一番,或者甜言蜜语一番;我做了十几年,她吃了十几年,就着这家常菜,朝朝暮暮,我们陪伴着她走过童年、少年时代,平稳的度过了青春期,安然的走过高中时光,顺利的走进了大学之门。日子飞逝着过去,一晃眼,小人儿已经长大了,离别的日子就在眼前了。

和女儿相处的日子总是甜甜的。小学时候学钢琴,费用较高,每次出门前,她拿着钱都心疼不已的看来看去,攥紧小拳头说:妈妈,等着我给你把那50块钱学回来,一定。

初一的时候,做了手术,她趴在我身边,泪眼婆娑的说:妈妈,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儿。我只说:妈妈要你这样的就行了。

基于疼爱,所以也就比较严格。在学习上,从小到大她一直遥遥领先,很少让我们操心过;曾经也有过骄傲的情绪,觉得其他家长只要孩子成绩好,怎么都可以原谅;我郑重和她说:做人是根本。妈妈宁可要一个品性端正的初中生,也不要一个德行不良的清华北大生。这句话贯穿着她的整个求学生活,到现在她还拿这句口头禅来开玩笑。

我们是母女也是最好的朋友和知心的姐妹,一直都是。尽管年龄不一,接受的思维方式也不大一样,在很多问题都会求同存异,互相成长;我们彼此不喜欢对方的很多东西,但是学着会认同、会接受,互在代沟里慢慢填上属于各自的一份宽容和理解。一起逛街买衣服,学做各种喜欢的饭菜,八卦一切可以八卦的话题,看各自年龄阶段的书和电影;她看我的《人民文学》《收获》,我看她的《暮光之城》和郭敬明(当然她不爱看我的古文书籍,我也看不懂她的英文原版);探讨关于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困惑和无奈;我唠叨她爸爸,她就劝劝;男生给她的情书,我看来看去;她积攒的钱几乎都给我卖了各种小饰品,我会满足她各种的小小需求;她想不通我会为不叠被子而唠叨,我想不通一个女孩子家怎么会不注意生活细节;当然其间也有争吵,也有矛盾和误会,可是一会就会风平浪静,和好如初……

中考结束后,她成绩很好;当时大家都在尖子班里选来选去,都说宏志班农村学生多,这个那个的,我们商量后还是决定选择这个班级。感谢这个班级,在这里,她学会了节俭、大度和隐忍,也学会了团结和互助,学会了低调、同情、凡事替别人想得多;学会了爱心细心,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学会了勤劳和智慧的平衡相处。

最难熬过的青春期,我陪着她走过了兴奋迷惘、青涩莽撞、脆弱敏感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懂得了衣食生存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乖巧懂事,温良安静,好学上进,理智冷峻,绝不显摆招摇,对他人充满善意,富有合作精神,一个典型的理科女生的思维。

真正感受到有些辣辣的味道,还是在学业的选择上。高考与她,是幸运的,也是公平的;没有辜负老师、家长、个人十几年的辛苦和努力,平顺自然地就步入向往的生活了。我们欣慰她的高考成绩(她自己有点不满意),但也有点无奈地接受了她的选择;作为一个学理科的女生,624分;她是自治区三好学生,有全国生物、化学2个奖,有七级的琴证书,有着那么多的选择,却偏偏在自主招生时候就选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专业。

成绩出来第二天,我们一起去银川参加高校的面对面招生,见到人大招生的老师,他们进去面谈了大约十几分钟,双方看起来都很高兴;然后去复旦、浙大招生处,我说你进去面试面试,她拿着志愿填报册看来看去,思忖了半天,最终也没有进去。晚上,北大医学部的老师也打电话,人大的老师一遍遍的打电话,她自己和老师说以后的打算,自己决定后,就通知了我们一声;然后迅速地签了拟录取通知书。理科学生最终学习了文科专业,我有些惋惜,她爸爸有些想不通;但是我们还是很尊重她的选择,尊重她的择业理想。回家的路上,她有点兴奋的给同学说这说那,我既有些女大不由娘的伤感,又有翅膀硬了的欣喜。

酸楚的味道弥漫离别的前前后后。本来说好是不去送行的,因为弟弟家在北京,母亲也在那里,年年都去,很熟悉。再说这些年,她也走南走北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临到走时还是心慌的不行,她未满十八岁,很多的手续都必须要监护人,想过来想过去,我们还是去送送吧,心里也安稳些。

早晨起来,慌乱的收拾好大包小包。一遍一遍检查各种需要带走的吃穿用的东西,银行卡、通知书、身份证、档案;书籍字典、衣服鞋帽,电脑手机;小锁子、充电器……直到把所有的不放心和不舍全打进包里。我有些唠叨,她什么也没有说。

心里烦乱得,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尽管昨天妹妹和朋友都说要送行吃饭,我还是走进厨房,想给她做盘土豆丝吃吃。拿着洗好的洋芋正准备切,她走进来抱抱我,亲了亲说:老妈,算了。今天做啥饭呢,看小心手指头。你拿什么书路上看呢?我自己的拿好了,爸爸就看《读者》。收拾好了,你不是说去看爷爷吗?

我说:你去车上拿敏姨给我的那本莫言的《蛙》。她应了一声,站在窗前,看着她跑跑跳跳的下楼去,手提着个红色的垃圾袋,浓黑的头发在风里飘飘,到底还是单薄没有长大的背影,不由得眼泪就下来了。

中秋节,我们和母亲一起去她的学校,在人大的那个八佰碗的餐厅里,继续吃着“酸辣土豆丝”,听她唠叨开学的大小事件,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看着她满脸阳光的对未来的憧憬,对个人的定位,我们感到很欣慰。

地铁里,终于要分别了,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能见面。军事博物馆的某个出口,风呼呼的刮着,我们眼巴巴的盯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全心全意的体会“望眼欲穿”的滋味。终于看到她穿着绛紫色的校服,白嫩的小脸上青春洋溢,从人群里飞快的跑过来,抱紧我,顺手揽过她爸爸,说;妈妈,你乖乖的,我好着呢。一家人紧紧的抱在一起,泪水恣睢放纵,一片汪洋大海。

成长的道路上,第一次放飞,她有些渴望,我们有些不舍。但是我很放心,十几年土豆丝的养育,我相信她懂得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会知晓普通平实、淡然厚道的做人基本,明了淡远流长、坚守恒久的人生真谛。

漫长的人生之路需要多少艰辛的跋涉与付出,真心希望她在以后的生活、情感、事业上都打上及格的烙印,健康快乐,平衡相长。鲍鱼燕窝的生活未尝就是向往的幸福,土豆白菜的平常生活也自有一番滋味。当高贵的生活以盛装华服的形态黯淡于心底的时候,庭院静好、岁月无惊才是人间正道。

惟愿我的孩子,在生活的大刀下,整齐的排列着自己的片片人生,顺其自然的切出一段段精彩,以坚持为油,以努力为火,用快乐为糖,以磨砺为辣,以经历为酸,在自由个性的锅里,翻炒出属于自己的一盘“土豆丝”。

酸辣土豆丝的情怀……

(又及:此文写了几天,难以成行。每次都哭着罢手,冲淡了新书在手的欣喜。早上接到女儿短信:妈妈,奖励高考前十名的2000元,你给自己买件皮衣吧,算是女儿第一次挣钱给妈妈。你放心,我会好好努力的。等着,以后带你去上帝偏爱的欧洲。想你的酸辣土豆丝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站在锅边 杂七杂八(1-3)》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