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在手
(附目录、前序、后跋)
1、新书终于在手了。有些欣喜。
2、淡绿色的封面,清爽的身姿,丝竹般的雅致,像我喜欢的一个女子。
3、秋雨绵绵,冷得怕人。晚自习,温暖的教室里,学生们静静地看着,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几多欣慰。我的文字,最多的读者是自己的学生,10个班的高一学生,将近一千人的阅读和审视,汲取或评定;作为教材,上阅读课是可以拿着本书和那么多的大家的文字一起做范文,忽然很是心慌。
4、据说《高三状态》是他们最喜欢的。这篇纪实性的散文,我写了整整两年,其间一年带高三应届班,一年带高三补习班;本意想真实的、全方位的记录高三的全过程,写十万字,结果七万多字就匆匆结束。前文细致详尽,后文有点仓促,身长腿短的感觉。到了高考最后的阶段,实在是没有时间,我们都疯了,学生和老师都一样。一个网站要买此文版权,断然拒绝了。
5、十七万多字,五十四篇文章,原本分为三部分,后来编辑说为方便编辑,就改为两个部分:“杏坛遐思”二十四篇,“生活有悟”三十篇。出版社说专门请了两个专业校对校稿,三校是那个娃娃脸的杨柳,她认真细致的可敬。
6、学校作为课本,印刷为2011、2012届两节学生的辅助教材,也花了不少钱;除了感激,有些得名得利的惶惑。老校长说一年内争取出第二本,肩头的分量很重。
7、细细翻看,错误依然难免。稚嫩的笔端,有时候有赘余的闲话。因为偏爱古文,所以知识性引用很多。未必是完美的,却是原创;无应景之作,随意之作,道的是真情真话。如一个丑孩子,也是我的骨肉血脉和性格传承,是心路里程和欢笑伤悲。
8、虽不能达到完美,但坚持的过程是很难的。不慕名望,也不哗众取宠,安心静气,心态平和,这才有勇气把粗浅的文字结集成册,呈现给各位,并殷切地期盼着大家的评判与指谬。如果这中间有一些文字能够抵达您的心灵,便是知足了。
9、相信对我来说,尽管红尘漫漫,但路将会越来越宽;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多写些好文章,为自己的热爱,更为喜欢我文字的人们!
10、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的人们!
附:书稿目录
杏坛遐思
1、高三状态
2、青春的枝头应该挂满这样的花朵
3、六月的怀想
4、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
5、那些渐行渐远的书信时光
6、静能生慧勤能补拙
7、一场书缘凭谁诉廿来前言总不负
8、青灯有味味似甘
9、行得善行事修得佛陀心
10、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11、鸿雁寄深情家书抵万金
13、往事并不随风去冬夜挑灯忆同窗
14、静水如尘聆听平安
15、隔着时光的玻璃看过去
16、夏风中的花瓣
1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会相同
18、陪读的父亲
19、凉皮店老板的女儿
20、今天儿子高考
21、情随菊浓思赋菊香
22、流淌在岁月里的杏林
23、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青
24、回首背影已定格回眸平生写云天
生活有悟
1、窗前明月枕边书
2、春风细雨柔如丝
3、风中摇曳着紫色的记忆
4、读你在沉醉的秋天
5、老厂老物
6、老屋旁的那颗花椒树
7、我的腌菜情结
8、旷野里有蒿草在疯长着
9、左手落叶右手阳光
10、身在异乡的日子
1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12、丰年人乐业处处踏歌行
13、又是一年十月一
14、冬日话韭香
15、一壶乡酒斟满怀几许笛声赠归人
16、浓浓年味满笸篮
17、观山凭水悦天下
18、大唐芙蓉园的墙里墙外
19、一轮明月照文海半壁江山近旧交
20、站在时光的对角线仰望五月澄清的天空
21、回眸我的己丑年
22、春天怎能没有遗憾
23、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24、春意浓处踏花去
25、切把柔软细细尝
26、短山头的桃花
27、坐在四月的田埂上
28、祭日里的思念
29、母亲节里念母亲
30、唐雪遥遥飘诗心渺渺来
附:序言
屈文?
老师,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认识的第二个人。养育我们生命、滋润我们心田的是母亲的乳汁和老师的教诲,她们让我们活着并且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懂得了感恩和感动。
老师站着,我们坐着;老师说着,我们听着。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来了;曾经是老师的学生,后来是学生的老师。在人生的大课堂里,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播种耕耘,传递着文明的火种。无论岁月如何默默流逝,无论生命怎样缓缓老去,那一句嘱托、那一声呼唤、那一次招手,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面对三尺讲坛,心系莘莘学子;走别人走过的路,做自己要做的事。丽君和所有的老师一样:“希望自己不仅是课堂上的讲授者,更希冀自己是阅读写作的实践者;不仅是教书解惑的匠人,更希冀自己是静心传道的引领者。”她又与所有的老师不同:“写我的读书感悟,写我的教学随笔,写我的家乡物语,写我的人生经历;写我对生活、世象的感悟、思考,努力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通过文字传达出来,让感动过自己那些人、事、物、景,能去感动更多的人。”(《后记》)
要指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读书;要教会学生写作,自己必须会写作。读书与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体现一个人学养和素质的重要方面。当然,不仅是读几篇课文或写几句评语,除此之外还应该读什么写什么,怎样读如何写,其实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另一个问题。
从丽君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她个人的体会和经验。“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是夜半读书。喜欢在静谧的夜里,在朗朗的月光下,在微风的吹拂中,在纱窗前,在书桌旁,手捧书一卷,默默地读,细细地品,静静地尝那书中的千滋百味。”“书读得多了,就有自己的感悟,有了感悟,就有写出来的冲动。于是,提笔为文,成为生命里的另外一个起点。于是,一字一字地写作,一点一点地描画,我力图把它经营成一方净土抑或是一片圣地,让心同此情的人们来此交流探讨。”(《窗前明月枕边书》)
阅读过程是美好的享受过程,而写作过程却不尽然。谋篇布局,命题立意,精骛入极,心游万仞。“非人磨墨墨磨人。”(苏轼语)要阅读思考,也要体验观察;要写的功力,还要“磨”的工夫;太朦胧了不达意,太明白了不满意……如丽君所说:一篇文章“就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浸注了我的汗水和心血”。看起来摆弄的是一个个文字,其实是“有生命、有动感、有热力”的一次心灵的跋涉与历练,它让你在“莫名的疼痛和伤感”中“走向真正的成熟,抵达到灵魂的最深处”;让你“波澜不惊地面对浮华世界中的一切,拒绝浮躁,安静而淡泊地生活。”(《后记》)
作为语文老师,丽君的文章既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真实记录,也是平凡人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自由歌唱。“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刘禹锡语)一字一句一点一滴,一节课一次考试,几经曲折几番鼓励,普普通通的生活,平平常常的故事,像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简洁随意中散发着一股真挚悠远、博爱向善的精神气息。
读丽君的文章,仿佛与良师益友的谈心,至诚至爱,倾听倾诉,彼此交流,相互沟通;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利禄所动,随便说着什么,什么也不随便说。“很多东西,是无声的语言,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灯光暖暖地照着,脸上盛开着淡然的笑容,感受着淡淡的温馨笼罩在自己的身上。愿意就这样的坐着,坐在灯下的时光里,编织着那个美丽而又香甜的梦。”(《青灯有味味似甘》)
读丽君的文章,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以及熟练的语言驾驭能力。不干瘪,不晦涩,不矫揉造作,不假话真说;自然晓畅,情深意切,平实而质朴,鲜活而生动。不论是“那些渐行渐远的书信时光”、“老厂老物”、“老屋旁的那棵花椒树”、“往事如风之咸菜六味”,还是“隔着时光的玻璃看过去”、“想念那些唐诗里飘来的雪”、“往事并不随风去,冬夜挑灯忆同窗”……有虚有实,有选择有提取,有加工有改造,枯燥的东西不再枯燥,遥远的东西不再遥远,“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生存方式便是艺术方式”(苏珊·朗格语)。“沐浴在这样的细节中,心如纯美的歌,在一点点地融化、温暖。我,注定是细节里那鲜绿的青草,覆盖一种温情,眷恋一种温柔;心,深深地藏在春的沃土下,在它最灿烂的时刻……”(《高三状态》)
记得20年前在一次讲座中我谈过诗,谈过关于读书写作的话题,与丽君和她的同学们有过探讨交流。那时是“文学热”的年代,那时我也还年轻,自以为“师”,反正我说着他们听着。现在,丽君有了20年的教学和写作实践,桃李芬芳,诗文并茂,并准备出版自己的作品集《让心灵摇曳如风》——读书教书写书,正是“一场书缘凭谁诉,廿年前言总不负”。可喜可贺!
“只有书本才可以见证永恒的人生。”这其实是“最触手可及的交流方式”,(《一场书缘凭谁诉,廿年前言总不负》)它比任何演讲都更有意义。
2011年7月19日于北京
附:后记
高丽君
时光如影,岁月如梭,屈指算来,教书育人已有20个年头。回首经年,读书,一直是我最惬意的休闲方式,和写作相比,多年的阅读经历是自认为最好的生活习惯。读的多了,会不由的回过头去,对记忆里那些白纸黑字的东西进行深情地回望和打量,也想提起笔来真情地歌吟和抒写个人的感悟,使那些美好的物事,能够鲜活而长久地保存下来,留在岁月之中。
文字让我走向真正的成熟,抵达到灵魂的最深处。尽管,有时会带来莫名的疼痛和伤感,但更多的是满足和快乐,幸福和温暖;能够让我波澜不惊的面对浮华世界中的一切,拒绝浮躁,安静而淡泊地生活。
从一个读者转变成一个作者,于我来说,是一种心智的成熟,阅读感知的提高,也是对文字和精神世界的敬畏。的确如此,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所有的记忆都清晰而真切起来。不管是甜蜜的还是酸楚的,幸福的还是痛苦的,那些陈旧、悠远的故事以鲜活、美好的姿势撩拨着我阅读和写作的全部兴趣。
散文是我的最爱。我希望用这种形式来关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记录平凡人的命运,记录教育和教学的常态;讲真话,抒真情,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读者。感谢散文!它所倡导的精神内涵,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弘扬正义的主旨,塑造灵魂的高度,陶冶性情的选择,劝谏教化的作用,提高品味的方式,就是我追求的终极目的。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希望自己不仅是课堂上的讲授者,更希冀自己是阅读写作的实践者;不仅是教书解惑的匠人,更希冀自己是静心传道的引领者。因此,多年来,教书育人之余,一直在老老实实地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埋下头来,写我的读书感悟,写我的教学随笔,写我的家乡物语,写我的人生经历;写我对生活、世象的感悟、思考,努力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通过文字传达出来,让感动过自己那些人、事、物、景,能去感动更多的人。
无数个深夜,我在陪伴着女儿学习的时候,静静的敲着这些心底的感悟。我们母女,在灯下,共同学习,共同坚守。这本集子,是从我25万多字的博客文字中摘录出来的。她就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浸注了我的汗水和心血;她不仅是我多年阅读思考的一个小结,也是日后努力升华的一个起点。在各位关心鼓励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的支持下,现在她就要面世了,心情像一个收获时节的果农,充满期待,也有些许的不安。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有生命、有动感、有热力,能够带给大家几许感知感悟,丰盈充实。
在本书将要付梓之前,有好多话想说。最想说的,还是感谢:
感谢生活,永远超出了我的了解和想象。
感谢文字,让我存留了过去的一个剪影,暗示了未来的一个方向。
感谢我的父母、老公女儿,你们的爱永远是人间最优美、最动人的文章。
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真、善、美,是我前行路上最闪亮的灯火。
感谢康玉玺校长,你大力的支持,对我来说,是鞭策,更是唤醒。
感谢屈文?老师,百忙之中为我写就序言,是提携,更是动力。
感谢所有阅读本书的朋友,祝你们的生活幸福温润、诗意盈怀。
是为后记。
20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