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
题记: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
重阳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众说纷纭。
据说,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于九月初九这天,他带着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这天是个吉日。从此以后,他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遂成习俗。
在古代,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九月初九这天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都是为了“解厄”。相传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重阳佳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相延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颇多,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也有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之意,用红纸旗代替茱萸。
赏菊
重阳节赏菊,起源于晋朝陶渊明。陶渊明爱菊,有佳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很普遍,插茱萸,或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的。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习俗外,各地还有独特习俗。
在陕北,重阳节正是收割季节,有首歌谣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白天收割、打场,晚上过重阳节。吃过晚饭后,人们走出家门,爬上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们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用以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古代称为“食饵”,“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也。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之机,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重阳祭祖者比清明还多,故有“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989年,我国规定重阳节为老人节。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