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螺出大江
——漫游采石公园
在去年我发过一篇写长江三矶燕子矶的文章,今天写三矶中的第二矶采石矶。采石矶坐落在马鞍山市的采石镇边,从雨山坐2路公交车就可到达终点站采石镇。穿过人群熙熙攘攘的采石小镇,走过流水潺潺的锁溪河桥,便来到了翠螺山下采石公园的门口。
如从南京坐船溯江而上,不久就可见到山势伟岸,悬崖峭壁凌空而起,青山含黛,绿意浓重,远远望去,江南的长江岸边,点点的青山如一只只青螺浮现在碧波万顷如银盆般的大江之中,那就是马鞍山采石镇的翠螺山了,翠螺山以此得名。在翠螺山下的悬崖边有一块凸起在江边中的石矶,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了,退潮时石矶与陆地连成一片,游人可爬上石矶拍照留念。
进入采石公园园门,迎面有一石壁,上面书写有四个楷体鎏金大字,是由文豪郭沫若题写,文笔清秀,笔锋刚健遒劲。
采石矶位于采石镇,锁溪河畔的翠螺山下的长江边,采石矶原名叫牛渚矶。相传古时此处有金牛出渚,故名曰牛渚矶。后相传说当年共工触倒不周山,女娲补天余下五色彩石抛却于此,传说此地出产五彩石故曰:采石。此名自三国东吴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进入采石公园后有路两条通往长江边上的太白楼处,一条是沿姑溪河行的柏油马路,一条是沿翠螺山而行的林荫小道。自然作为游览观光来讲,还是沿林荫小道步行为好。因为这样一来可参观书法大师林散之的纪念馆,领略大师的书法风采。二来可以观赏荷塘、竹林园艺、青莲祠等景观可供欣赏。
踏上由青石、鹅卵石铺就的林荫小道,古树参天,葛藤绕树。行不多时就来到了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林散之纪念馆,馆内展览着林散之的各种书法作品和生平的事迹介绍。纪念馆内,墙角处太湖石,玲珑玉立,墙角边上还佩着几株翠绿色的芭蕉树,树石下遍植着一丛丛青青葱葱的麦冬草,宛如一幅幅园林的小品。纪念馆的建筑和布局都是按照我国江南姑苏的园林风格建造的。漏窗灰瓦粉墙,月洞门,湖石林立,翠竹竿竿,挺秀拔节,随风摇曳,由如飘逸欲仙的文人居士。红色的木格窗户,透露出古意韵味的雅趣情趣。
穿过林散之纪念馆漫步在林荫道上,隐隐约约可望见不远处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水质清澈见底,夏日里粉红色的荷花??娜娜地盛开着,水面上荷花下一群群红色的锦鲤鱼和黑色的小鱼儿或在水面喋唼着,或互相追逐嬉戏着,水草丰盛,清波荡漾,有几只黑白天鹅在池中嬉戏游玩,池边还有水榭亭阁供游人休息小憩。红黄白各色颜色的水莲花盛开在水面上,绽开着青春姑娘笑靥般的花朵。如在仲春时节,可见到清澈的池水边一个个如句读般的一个个小黑点布满了池岸畔的水池里,惊喜的儿童们吆喝着,捉蝌蚪。
水池的一边的林荫道旁有一块牌子上写着“竹苑”,这里遍植着大约有百来种,来自全国的竹子吧。有挺着大肚子的“肚佛竹”;有“斑竹一支千竹泪”的斑竹;来自湖南的潇湘竹;有外形方形的方竹;有紫色的紫竹,各种各样的竹子,千奇百怪,品种多得使人看得眼花缭乱,蔡顾不及,增长了不少有关竹子的知识和开了眼界。
走出竹苑再往前走就来到了“青莲祠”即“太白楼”。太白楼为纪念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筑,高三层,外貌如宫殿,飞檐翘角,黄色琉璃瓦顶,红色廊柱,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宋元明清以来屡遭兵燹焚毁,现在的太白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大门两旁各有石狮一尊,形态活泼可爱,门上写有“唐李公青莲祠”金书横匾。屋檐下镶嵌着修建太白楼的碑记和太白的生平铭文。太白楼内展示着李白的生平游踪和诗文介绍。一楼迎面有一幅李白漫游采石的彩色绘画,楼上有一座黄杨木雕李白把酒邀明月的半卧雕像。雕像造型优美,刀法细腻,刻画的李白神态潇洒自如,栩栩如生。楼上还布展着历代文人名士的赞赏李白的诗文绘画、楹联等作品供游人欣赏、品评。登上太白楼远眺景色,万里长江浩浩汤汤,万顷沃野,稻花翻浪,蓝天白云,河岛山野风光,绮丽无比,尽收游人眼底,因此太白楼风光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
有玩过太白楼后也有两条路攀登翠螺山的路可行,一条路可继续沿着姑溪河岸前行,登山河口的长江岸边石路向上攀登不久就能见到临江的石壁上有一只硕大的脚印,据说那是当年元末时采石之战,常遇春率兵渡江从渡船上跃身飞起登上采石矶时留下的脚印,那脚印之大让人看得瞠目结舌,我想那是后人纪念他的杰作所谓吧。临江拾阶而上就来到了翠螺山展翅如雄鹰般跃跃欲飞的联璧台上,石台临江畔上有一座李白醉酒高振双臂扑江而亡的不锈钢雕像,据说当年李白醉酒在此跳江捉月,就在这联璧台上一纵身跳江捉月身亡的传奇故事。其石台上还有“捉月亭”、“燃犀亭”、”清风亭”、“江山好处亭”等等。采石矶作为把守金陵古都西南面的门户,是兵家战略要地,曾是古战场兵家的必争之地,南宋的虞允文曾在此大败金兵。站在联璧台上手扶悬崖峭壁上的铁栏杆,俯瞰江中,一叶孤岛飘在激流砥柱的江流中。对岸的古历阳镇和县的田野房屋历历在目。江中渔船渡船来往穿梭竞渡,江鸥展翅翱翔。往近处前面山崖悬崖下看,在绿色的荆棘葛藤横生的悬崖中,一条石板小道从悬崖上飘飘逸逸而下,通向江岸悬崖下的石洞边,游人们争先恐后以石阶而下,来到了石洞边。那石洞已经改造成了临江楼阁式的三元洞茶室了。进入三元洞内的楼阁里,在临江的窗户边而坐,邀上朋友吃上有名的采石矶茶干,喊来茶博士,泡上一壶清茶,买上一碟五香花生、一包凤爪、一包奶油瓜子。一边品茗;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望着江景;一边呼朋邀友、海阔天空,古今往来,海侃一番真是悠哉悠哉,其乐无穷。三元洞楼阁内有一洞直通江边,涨潮时洞被江水吞没。小道直下可到采石矶的江滩上,江岸中凸起的采石矶石只有退潮时和江滩相连。三元洞传说在古时有三个去京城赶考的秀才,到达采石时正遇上几天来,江上风雨大作,江涛滔天,三个秀才因为进京赶考的时间紧迫,在待下去不得渡江就会延误考试。还好有一位渔民前来三元洞躲避风雨,听到三个秀才急于赶考,于是冒着风浪的危险,把他们送到了江对岸,赶上了京试的赶考都先后高中状元。为了纪念这次赶考便此石洞,改称为“三元洞。”
在翠螺山的三元洞的山腰上有“横江馆”,横江馆的边上有一条下到翠螺山长江岸边的江滩上,从江滩上拍照看苍翠的如青螺般的悬崖横贯如壁入江,礁石林立,水光滟潋。江面上一条驳船带着一溜串的驳轮突突突地疾驶而来,裁开了一碧如锦似缎、绮丽般的江水。远处的天际一叶孤舟,正在溯江而上,绚丽多彩的景致大有李白诗句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景象。最美丽的景色是登上翠螺山峰顶,眺望长江的上游,东西天门山(梁山,又名博望山)如大江的门户,东西梁山上有古城垒和古炮台锁江,现在山顶有高高的输电过江电缆铁塔,横贯在惊涛骇浪之上,气象万千,蔚为壮观。李白有诗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长江上的天门山景中流砥柱的雄伟壮观的气象。采石矶悬崖峭壁,兀立江流之上,遥对天门山石门,万里长江一泻而下,由于受到天门山和石门的夹江对峙所阻挡水流至此更为湍急。李白有在《横江词》中曰: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江流的险恶壮观的景象。站在三元洞的江滩下面,激流漩涡密布,看似平静的江面激流暗流漩涡涌动,水面下的水速度很快,以前有人在此跳江自杀,用不多久尸体就会浮现金陵。
还有一条登山之路,就是沿着太白楼边的山道直接攀登而上。半山道上有晨钟暮鼓的广济寺和三国赤乌年间的赤乌古井可供参观游览。然后到达燃犀亭和联璧台,直至横江馆、三元洞和金牛洞、虞公祠、谢公祠、观音阁等风景点。李白、梅尧臣、沈括、陆游、文天祥等名人骚客先后来此游览。
站在翠螺山顶江心洲上田野阡陌,一览纵横。如是晚春时节金黄色的油菜花宛如彩缎铺满了整个江心洲,点缀着红瓦片片的江心洲上的人家的瓦房。远处的长江的主航道上,万舟竞渡,百舸争流,江鸥翱翔。黄梅山上宝塔玲珑屹立,翠绿如玉簪。对岸的历阳古镇和县田地如棋盘,楼宇房屋历历在目。
翠螺山脚下一条小姑溪河宛如飘带,把采石小镇和翠螺山隔开,使得翠螺山更具形象象青螺点点在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中浮现在如银盆般的大江之上。翠螺山离马鞍山市区仅有7公里路程,海拔131米,周长5公里。满山松涛青翠,碧树成荫,山似蜗牛故曰:翠螺山。李白有诗云描绘翠螺山下的大江曰: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翠螺山半山腰上有李白的一座衣冠冢,相传说,李白酒醉在联璧台上跳江捉月身亡,衣冠落入江中被当地渔民捞起埋葬在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对此宋代的梅尧臣作诗叹息道:
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
登山翠螺浮大江的翠螺峰顶,秀丽的江川美景历历在目,红日出江,远山低矮,青螺点点,天门石门锁大江,千里沃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漫江碧透,孤舟激流远帆,渔樵唱晚,百舸争流的景象使人胸襟开阔,精神为之一振。一幅锦绣万里长江山河图的雄伟图景历历在目,使人感悟到祖国锦绣山河的秀美和博大。
呵,这“翠螺点点浮大江,峰高美景割不断。李白捉月沉江底,采石矶畔传话音。”的翠螺山中的采石公园,让人留恋往返,向往不已……
喜爱旅游的朋友,请到李白的终了之地,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的江滨城市马鞍山来游玩吧!下次写一篇介绍马鞍山风景名胜的文章给朋友们欣赏。
发稿於2011年10月6日星期四。上海西郊龙柏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