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八景系列(下)
石壁精舍
云外孤峰翠欲流,书台芜没几经秋。地饶胜慨连庐蠡,江漾文光逼斗牛。暮雨落花人寂寂,午荫啼鸟景悠悠。谁来寻访先贤迹,故作西山汗漫游。不记得这是在什么时候抄录下来一首诗,说的是叩访石壁精舍的故事。总之是被它所累,才导演了一出我酷夏探秘精舍,汗游西山的喜剧。
相传,石壁精舍是谢灵运当年的隐居读书之所。据《太平环宇》记,在都昌县西南七里处有一傍临清江巨石,壁立千仞、巍峨耸屹,壁下有房舍,西有层台。本谢康乐之旧宅,壁间有“石壁精舍”四字,传云为灵运亲题。明朝正德年间时任提学副使的李梦阳重新提笔书写,只可惜旧新墨迹今已尽皆崩没矣。因年代太过久远,精舍建筑也早已毁坏殆尽,不见昔日了影踪,只是在舍后山上尚留有谢灵运的?经台供后人瞻仰。
宋少帝景平初年谢康乐辞去了永嘉太守的职务挂冠归林,云游天下山水。偶见鄱阳湖边西山脚下这一片幽静之地,与南山所居野老遥相对应,心中甚喜。于是便筑庐定居下来。每日饱览鄱湖风光,寄情庐蠡,专心读书。他曾自诗云: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字面上看似乎是诗人寄情山水,其实骨子里诗意是说诗人已厌倦了朝堂之上瞬息变化的昏庸腐?之味,哪里比得上大自然所具有朗朗乾坤的天地正气。沐浴天地正气,我如何还会再回到那俗世浊流之中去呢?在这里便同时也表明了诗人的心志。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对于湖光山色的景色描写,绘画得十分醒目。诗人坐在小舟上,看见远处的林壑渐渐隐没在苍茫暮色中,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消散;近处,湖面上的菱蔓荷叶重重迭迭,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片浓重的阴影,水草相互纠缠着,在微风缓流中轻轻摆动……。读这些诗句,读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观赏着湖山晚景。诗人写景用词精美而不失其自然,所以后人常赞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谢诗如芙蓉出水。”
谢灵运的诗本来就素以擅长描绘奇秀的山水景色见长,在这里便越发的得到了验证。前面提到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写山水的明媚宜人,一个艳词丽字都没有用到,眼前却情境俱出,自有一种淡雅的神韵,确实象一株出水芙蓉,淡妆素抹,在月光下摇曳婀娜,清幽飘香。
“出谷日尚早,入湖阳已微”“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诗人以一个“还”字贯穿全诗。“入湖阳已微”轻轻地就把还字烘托了出来,“披拂”的运用更是巧妙。舍舟登岸,高卧于东窗之下读书明理,怡然自得其乐,无乱耳之音,无迷欲之色,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啊?……
“临壁仰高贤,酷日又何惧?山径人寂寂,眼前景依依。汗透湿衣背,精舍开思虑。来去不言悔,心勿为所累”。看着眼前的山湖盛景,我不由草吟几句,借以聊抒胸臆。顿时倍感轻松,清风拂体,怡然惬意,暑气全消。
二00九年酷夏日独游西山石壁觅精舍遗踪所得以记之,聊作遣笔娱心而已。
南寺晓钟
在都昌县城南二里外,隔东湖有一轻盈秀美的小山,邑人们称其为南山。山上有一古寺,寺名“清隐禅院”又名“清隐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座落在山腰的一处岩壁之上。历经千年,香火虽时盛时衰,但其晨钟暮鼓却始终悠扬地回响在鄱水群山之上,年复一年地萦绕着万家灯火的都昌县城。寺内一口大钟,钟声清越。至今留存在寺?的青铜大钟系清朝光绪年间所铸。每日清晨,南山寺院里的钟声清馨,悦耳脆亮,十分动听。因寺落南山,都昌人习惯性地称其为“南山寺”。
可曾记得古诗云《南寺晓钟》:“声敲八百梦初醒,清隐钟鸣水一隅。风澹白频霜气冷,去收碧落月华孤。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鸟。”
《南寺晓钟》说的是都昌县城南外二里处的南山寺内,每日清晨传出的戒旦破晓之声,浑厚沉稳,刚劲有力,而又清亮激越,十分动听。停泊在山门下的船翁和舟子们,根本就不要去操心不知什么时候才知天晓,更不用发愁要在睡梦中去留意舱外的鸟鸣声来叫起第二天的航程了。
其实,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载:“清隐寺据南山之颠,前临南山塘,塘北即县治,相距不过二里许。”其鸣钟戒晓之声直盖达于七门,实在是不止到客船而已。
声敲八百梦初醒,清隐钟鸣水一隅。风澹白频霜气冷,去收碧落月华孤。清晨,南山寺里响起的一声声清脆钟声,何止是敲醒了禅院中的八百僧侣,它还悠然飘荡,响彻了山门外的鄱阳湖上一隅。泊于州头、岸边的船翁船娘、渔哥渔嫂、舟子船妹子们闻声纷纷钻出船舱,直起了腰身,迎接一个充满希望,全新的黎明。风澹澹吹而见白霜漫于州头,虽然带给人一种无限寂冷的感觉,但西山外,一轮明月孤零零地悬在那里似乎随时便要掉落下山去的景象。又留给人们一种热烈过后一番沉静的思索!诗的前半阙在这里只是慨要述说了南寺钟声对山上、山前、山下产生的影响,从一个侧面突出说明了晓钟的功用。
可是从后四句来看,它的气势便一下子恢宏起来了:“轻开枭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鸟”。钟声响过,二里外的都昌县城(古枭阳)已然是万家开市,生机蓬勃了;钟声震醒了万顷碧波的鄱阳湖,湖面上舟楫摇曳,桨舞橹唱,灵动穿梭,帆走鹭飞,好一派兴旺繁盛气象。即便你于夜半来到山前泊下舟船,也不用惦记明早何时启程远航,更不用借助啼鸟的鸣叫来决定出行的时间了。从这里看来,南寺晓钟就远不止是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比的了。你们试想,如果张继他真的来到了南山寺,是不是能创作出比“枫桥夜泊”更好的诗作来?我想应该是的。
清晨,我沐浴钟声昴扬走在东湖大坝上,看眼前一派兴旺气象,自有一股豪情顿生,随口吟来几句絮语:“南寺晓钟响千秋,清越激昂心中留。声震寰宇音高绝,今日都昌尽风流。”语罢,顿觉神清气爽,耳聪目明。一种骄傲与自豪之感油然自心底而生发出来,便不由加快脚步赶回家去把这感受键录了下来。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用笔行走于怡心静室。
苏仙剑池
磨剑仙翁去不回,犹传遗迹水西隈。春风丹灶苔空合,夜雨石坛花自开。寒碧远涵汇泽润,龙光横射翻经台。胜游谁有飘然兴,布袜芒鞋约日来。这是都昌学贤邵遵首赞苏仙剑池的诗,诗歌所说的是苏仙在此磨剑的动人故事。剑池在今都昌一中校园之内,早年被毁今已难觅其踪。诗云:“胜游谁有飘然兴,布袜芒鞋约日来。”我今却是“慕名胜迹有游兴,简装休闲顶雨来”了。
据旧《古迹志》云:“苏仙剑池在治西旧紫清宫内,居民黄氏屋侧。即苏仙淬剑之所,今犹在黄氏园内。其《封域志》云:在汇东书院西北,今新开寺西。旧为紫清宫,以祀苏耽。宫中旧有池,传是苏耽居元辰山时往来此地,佳池水之清洌,为之砺剑。九还丹成,随物著象。挹池水於桶、盂、瓶、盏之内,宛然各见一红点,故又名丹泉。历世既久,为好事者所污,红点遂不可复见。旧宫亦旋废,池畔四至余地多为附近居民攘为疏圃矣。”今都昌县第一中学即建在旧紫清宫,汇东书院的废址之上,如今已是面貌大变,剑池亦不复得寻也。由此亦可见都昌一中的渊源甚深,亦可深挖至古代的汇东书院办学时止。真可谓是源远流长,山高水深了。
苏仙,俗名苏耽。传说在晋朝,有个叫苏耽的道人,和他母亲一起,隐居在都昌西北的元辰山修仙慕道。有一日游历鄱阳湖时,途经此地,爱上了这一池好水,从此便常来此磨剑。后来,苏耽在九转还魂丹炼成之后,得道成仙修成了正果。可说来也怪,连着这池水也有了异象。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池中的水也能随物著象,人们只要将这池里的水舀起来,盛于碗、盆、杯、盏之中,便可隐隐约约地看见水中有一红点在飘飘忽忽。于是,当地人便敬称此泉为“丹泉”。苏耽修道成仙的元辰山,后人便称做它为苏山。这也亦即是苏山乡名的由来!
徜徉在都昌一中的校园内,默念着“磨剑仙翁去不回,犹传遗迹水西隈”的诗句,心头不由泛起了一丝酸楚,真个是“磨剑仙翁去不回,已无遗迹水西隈”了。不过回过头来想一想,心里却又多了几分欣喜:今天的都昌一中人才济济,为我县的莘莘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碧空蓝天,无垠的海洋上。有道是:“春风丹灶苔苗翠,夜雨石坛花盛开”了。从这里源源输出的人才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奋战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真可称之为“水碧远涵汇泽润,龙光漫盖翻经台”令人感到更加可喜了。
为什么今日的都昌一中能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成果,全靠了汇东书院的源泉和剑池的仙气、灵气。一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不由神思恍惚,意念迷离:“欲寻剑池撞紫微,文曲占了贵宝地。梦里苏耽常笑我,觅踪带雨怡然痴”。依依的留恋中我踏上了归程。
二00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寻剑池冒雨游都昌一中归来而作文以记之,怡然开怀。
矶山樵唱
《都昌县志》(清同治版)载:“两矶亘彭蠡湖上近十里,山木畅茂,湖鱼繁殖,水石相为吐吞,渔樵各得分愿。薄暮阳微,樵子咏归渔夫歌反(返),乃间作唱与和。禺风起,水涌山鸣谷应,林壑自适之乐,即帮家升平之象也。”故同“野老岩泉”“石壁精舍”“陶侯钓矶”“苏仙剑池”“南寺晓钟”“西河晚渡”“彭蠡渔歌”七者旧传为汇东八景也,亦之是今人口中所说的“都昌八景”矣。
前文已经说过,大小矶山是上天司辰酉星官的两个儿子。他们当年遵奉父命来到凡间,协助彭蠡与蜈蚣精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经过几个昼夜的鏖战,蜈蚣精终于被大鸡断其头小鸡断其尾,战败气绝而亡。之后,彭蠡遂开成了鄱阳湖。而死了的蜈蚣精亦仰翻在鄱阳湖上,金黄色的肚皮朝天飘浮。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松门沙山。而大鸡和小鸡兄弟俩怕蜈蚣精会再为祸人间,便化作了大矶山和小矶山站立在鄱湖岸边一个盯着头,另一个看着尾,时刻监视着蜈蚣精的一举一动。似勇士兀立,俊挺英武。
大小矶山座落在县城西门二十几里外的鄱阳湖边,绵亘十余里。山上树木繁茂,林壑幽深。山脚下临湖的隘口与彭蠡湖水相连,风生水起,惊涛拍岸,纶音不绝。水落石出,列石奇诡,形态万千。陶侯钓矶便在大矶山前!登矶山极顶,览鄱湖浩渺烟波,深长悠远。湖面上渔舟往来穿梭,一番忙碌景象;听矶山樵子,空山放歌,回音绕久不绝。时与渔歌互答,真情唱和,构画出一幅动人的渔樵图,让人好不向往。此刻的你是不是觉得此真乃人生一大乐事矣?如果你不信,那你就听着:
“山峰隐翠微,林木蔽青屿。樵者不知劳,歌声白云里。表出夷齐心,荡洗巢由耳。”这是山中的樵子在歌。“烟波一叶舟,款乃数声曲。风雨细更斜,青笠映蓑绿。本是沧浪流,不向红尘逐。”这是湖上的渔人在答。唱和之间其乐自见:柴火换鱼味,怡在和声里。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你再听:“蠡湖之上任风波,一棹渔蓑一曲歌。随浪去来无系束,声声常在月明多。”“叠石?峻傍水?,腰镰斜上路穿云。空林响答人何处?韵入溪声字不分。”突然,不知是林深何处又传出游山人甜甜歌声:“斤斧随身入翠微,前歌后答兴遄飞。乍疑古寺传仙梵,绝异登山赋?薇。拂树穿云初婉曲,随风落谷渐依稀。浮生却羡樵人好,石畔高吟没是非。”
是啊,“浮生却羡樵人好,石畔高吟没是非。”这一份清纯,这一份怡然,想说就说,想唱就唱,依然故我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现代生活的灯红酒绿,迷彩霓虹的炫烂夺目,经济大潮的汹涌、猛烈,冲击得人心失去了依托,澎涨了人们的欲望,导致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普遍盲从与虚伪。如何还能收得住那颗躁动,不安份的心来?每个人都只知身已疲,体已劳,心力交瘁。哪里还有“樵者不知劳,歌声白云里”的心境?
一念及此,我不由默默念道:“一曲歌出水云边,腰镰斜插穿云间。空谷幽壑任由我,不羡高僧不羡仙。”任意念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之中,迈步走下山去。
二00九年七月二十九日一稿于怡然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