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勇敢去尝试

勇敢去尝试

2013-10-22 22:02 作者:一仓 阅读量:34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勇于尝试就是敢于开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他十分赞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那些在人类前进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饥渴的鳄鱼身陷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一只小鳄鱼转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绿洲,池塘中其他鳄鱼却无动于衷,有的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吞噬身边的同类。随着池塘不断干涸,唯一的鳄鱼也因饥渴而死去。然而那只小鳄鱼最后找到了一处茂密的绿洲。可以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精神多么重要。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尝试的经历。尝试也就是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成就。所以说,成功人生自尝试始。纵观古今,凡有成就者,他们无不具有勇于尝试的精神。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作灯丝,竟不屈不饶地进行了8000多次尝试。试验初期,他找了1600种耐热材料,反复试验了近2000次,结果发现只有白金较为合适,但白金比黄金还贵重些,这就是说实验失败了。面对这样的失败,一般的人肯定会选择放弃,然而他没有,而是继续尝试着从植物中发掘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又尝试了6000多种植物。通过不断的尝试,爱迪生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光明”之光,与其说是电之光,还不如说是勇于尝试的精神之光。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想就会惊奇地发现,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项成果中,竟没有哪一项不是不断尝试的结晶。“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他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诀。

《驯服“上帝怒火”的富兰克林》书中的富兰克林是一位大胆尝试的人。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尝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从这句话中可以得知这个“风筝实验尝试”是非常非常危险的,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富兰克林没有退缩,他勇敢不断地进行“风筝实验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这种勇于探索尝试的精神真是让人佩服。

拿自己做实验尝试的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免疫学家兼生物学家大卫•普里查德,他在新几内亚巴布亚湾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感染寄生钩虫、美洲口线虫的当地居民中,患花粉病和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更低。2004年,他将一条包有无数条钩虫幼虫的围巾紧贴在自己的手臂上,自我感染了钩虫进行实验。2002年5月,美国医生斯科特•西尔弗曼在自己的右上臂植入了一块芯片。他设计这款芯片可以充当某种条形码,为他打开办公室的自动门并进入电脑。芯片后来还存入了他的健康档案,在危急时刻,这块芯片可以帮助急救者调取他的健康记录,这对出入战场等危险地带的人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的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就为天文学奋斗了一生。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得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受太阳的照射才发光的结论。他还根据地球在天空中运行的规律,解释了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现象。之后他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如果他不是用一生的心血来尝试,是不可能有如此辉煌成就的。可见,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经过磨难和尝试,是很难成功的。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实验尝试,才能领略科学神秘的更多的滋味,积累更多的经验,离成功越来越近,直到成功。

有人认为,只有搞科学发明才需要大胆地尝试,其他方面用不着。这种看法不对。如果说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创新和开拓,那么就意味着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人们去大胆尝试。不仅在科学上需要这种精神,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同样需要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其实,人生就是一种尝试,尝试的越多,就会让你变成更好的人。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惊人的相似,人生的哲理,不在于悟了多长时间,而在于有没有悟到点子上、尝试到点子上。尝试是什么,尝试就是展示规律的过程。科学尝试原理与生活哲理有着十分相似的共通性。人的压力、张力、阻力、爆发力、控制力等与物理原理极其相似,人的情感再复杂也逃不过自然规律。科学尝试或实验场景就是一个精炼化的、浓缩的社会舞台。尝试中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尝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发散性,尽管是线条式的,但抽象而深刻,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尝试必须要有好奇心和自信心。好奇也就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感兴趣,想着去研究它、钻研它。当然仅有好奇心又是不够的,还要有自信心和勇气。因为每当开始做一件事情,我们都不可能知道面临的困难有多大,会有多少不可料及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尝试最大的敌人是半途而废。科学界的人们信奉这样一句话,在一万次试验之后的那一次可能就是成功。这一万次,就是一万次的失败。成功就躲藏在无数次失败之后。失败的人,往往就是做事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人。

那就让我们尝试吧!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面前,你将作何选择?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自我分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是指向于未来的,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具备何种人格。现实自我是指目前的状况,现在已经具备的人格特征。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一致时,就是自我实现。理想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只有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可调整的距离时,这种理想自我才是符合个人实际的,理想自我随着现实自我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着,当我们达到一个可及的理想自我时,我们又会提出一个新的理想自我。调整这二者关系的方法是准确地认识自我,这是一种自助的过程,用现实自我来确定理想自我。也就是说了解自我,深刻认识自我,并根据客观实际来确定理想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我,达到一个目标,再设定新的目标。如目标毫不费力就可以达到,那就会没有成就感。如果经历千辛万苦还达不到目标,目标太遥远,便干脆放弃。所以,客观地认识现实自我是实现理想自我的关键。对于理想的自我,不能让其沦为远离自己的空中楼阁。可以想象,经常说自己这里不行、那里不行的人如何能有好的成就?这样其实是给自己做了一个笼子,外面的世界因为自己的限制而关闭了,不过你有走出牢笼的机会,因为门的钥匙就在你的手里。试着接纳原本的自我,有优点也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对于缺点,不自责、不气馁,努力向上,人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弱点才变的强大的。对于优点也要接纳,要相信自己,而不要因为拥有就不在乎或者刻意贬低。请一定要记住,原来理想也是有沙漠的,不要让我们的理想之花枯萎在沙漠中。

请我们再来尝试:原谅生活,就会多几分宽容。生活本身,并不是可以实现你所有幻想的“万花筒”。生活与你是互相选择的,你不该过分计较生活的失言,生活本来就没有对你承诺过什么。它所给予的,并不总是你应当得到的,而你所能取得的,是凭你不懈的真诚和和执着所能得到的。原谅生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原谅生活,就会宽容生活、宽容别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一定要学会宽容。怨恨只能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一切,却能让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还有,人性中的知足与不知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到底应该知足还是不知足?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人们就是在这对矛盾中,生活工作一辈子,奋斗较量一辈子。人的知足与不知足都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能否摆正位置,并正确把握其中的“度”。谁把位置摆正了,“度”把握好了,谁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谁就掌握了通向成功、通向幸福的钥匙。反之,失败便在等待着你。知足是人生难得的一种处世态度,知足意味着淡薄名利,超越尘世的俗欲而得到心灵的宁静。知足意味着拒绝盲目地与他人在无知方面进行比较,多多感念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然而,有些人在很多的时候不想做自己,一味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相濡以沫的真情,羡慕别人丰衣足食的日子,羡慕别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羡慕别人光鲜靓丽的姿容。总之,他们在羡慕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正好反映了人们不知足的一面。有时候,不知足并非全都是坏事,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内在动力,不知足是为了明天生活地更好。例如,在工作上应该不知足,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高标准,才能不断审视自己,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迎头赶上。但是,不知足一旦放错了位置,或超越了“度”,也足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不知足的度,努力追求一个快乐的人生。

还有,“不要总以为处处不如人”、“与世无争”是个“弱者”。你可知道,世上没有绝对的弱者和强者。所谓的强者,只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比一般人要高,正因这一点,使他们比大多数人成功;所谓的弱者,也只是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比别人稍差些。若明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缺陷而不舍得比别人多花些功夫的话,当然要比别人干得差,这也是为何社会上有如此之多的平庸之辈的原因。由此可以推出,所谓的“弱者”,只要在自己薄弱环节多下些功夫,不但弥补了缺陷,而且抓住机遇,把握方向,就能成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弱者也有一片天”。但并不是所有不懈努力的人都能获得成功,弱者的努力还有个方向性问题,即事业的定位。要努力弥补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方能变“弱”为“强”。

最后的尝试是竞争的好处在哪里?对于竞争,会使得每个人为眼前的利益而奔忙,丝毫不敢懈怠,这是很正常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身处竞争大潮流中的我们,一定要增强竞争的意识,增强竞争的实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什么是竞争?竞争就是不满足现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学会竞争,就要敢于显示自己的缺点,同时却不自卑。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上小学时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讲话时气喘吁吁,上课背书,含糊得几乎无人能听清楚,但是他却不自卑,当看到别的孩子在做各种剧烈引动时,他也毫不犹豫的参加了,以此来证明他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无论什么事,他都在与别人竞争。他就是凭着这种不自卑、勇于竞争的精神,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罗斯福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去和别人竞争,那么他会有这样的成功吗?

学会竞争,要求我们正确的面对挫折,摔倒了也要能再爬起来。称霸世界的摩托罗拉公司的创始人高尔文,在其驰骋商场的生涯中,从始至终都把“坦然地面对挫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把挫折当作一笔财富,吃一堑,长一智。正因为这样,摩托罗拉公司在竞争中才一直处于领先水平,风靡全球。竞争孕育了一大批“后浪推前浪”的新人,促进了经济、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勃勃生机。让我们永远保持这种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吧!

相关文章关键词

《勇敢去尝试》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