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镇远
有人说,有怎样的心情,才有怎样的风景。
一路上,同事们或调侃,或争论,或高歌,或酣睡。我没在意这些,侧着身,看着窗外疾驰而过的山水,懒懒地欣赏着这些与我不相干的风景。
没有心情,是否就没有风景?
连日的工作压抑,我已疲惫不堪,此次出行,权当休憩调整吧。
“到了,到了!”同事们的惊呼将我从沉沉的睡梦中唤醒。继而是导游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大致是提醒带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之类的。
车已在镇远街道上行驶。街道并不宽,是用青石板铺成,一条清清的河穿城而过,将小城生生地分成两半,而几座石桥仿佛怕了这种分离,固执地跨在河上,将小城连成一个整体。时近黄昏,加之细雨蒙蒙,两岸对峙的高山紧紧地逼仄着,仿佛是无数的猛兽,随时会扑身下来。虽是细雨绵绵,但路旁的游人却熙熙攘攘,这便是旅游开发带给小城的繁华和喧杂。商家店铺的霓虹灯在细雨里成了醉汉那迷离的眼,泛着红的黄的绿的光来。
我从不认为,仿古建设能仿出什么美来。在我看来,建筑,是有生命,有灵魂的。秦砖汉瓦,即使过了千年,可把这沾满尘土的物件托在手心,是一种怎样的厚实!那千万年的辉煌颓废,那千万里的烽火连绵,那盛、那衰、那兴、那替,仿佛会穿越历史的烟云来到你眼前。我曾有幸去过秦陵,只远远的望着,没有近前,那只是一个硕大得像山一样的土包,上面植着些柏树,咋一看,和普通的山包没啥两样。可置身于此,你不由得不震撼。在这土包里长眠的,是一代金戈铁马、战功赫赫的帝王,是一位纵横四海、统一中原的君主。仿佛一种无形的气场会扑面而来,留给你的只有震撼,甚至是战栗,或膜拜。
晚饭后,信步在街上闲逛。街上,是一色仿古式明清建筑,忙碌的人群来来去去,河里,不时有游船驶过,有人肆意地将手伸进河水里,拨起阵阵水花,有人忙着拍照,笑声,叫声,夹杂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商业文明吧。我想。
街旁的仿古建筑丝毫吸引不起我的半点兴趣。妻说,想带点土特产回去,要去小商铺里转转。也好,反正也没啥看头,不如去商铺看看,便陪着妻走进了一家铺子。
妻拿起货架上一个包装精美的袋子,老板便凑了过来,热情地说:“这是姜糖,我们镇远的特产。”
“这是镇远的特产?”我和妻相视一笑,心想:姜糖我们在凤凰吃得多了,几时又成了镇远的特产?便放下手中的姜糖,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货物。
“这是什么?”妻拿起货架上一个袋子。
“这是龙须酥,也是我们镇远特产。”老板热情地介绍着。
镇远的特产可真多!我暗暗笑道。没个大几十块估计是拿不下来的,我想。
“十块一盒,很好吃得,可以先尝尝。”老板笑道。
人倒挺实在啊。我虽然很少远行,但也去过几处地方,但凡是旅游区那些小商铺的老板,都是把顾客往死里宰,恨不得把你包里的钱都榨干。可这里?这一盒糖真的只要十块?
我不由细细打量起小店来。小店很小,不足二十个平方,但格外干净。四周围的货柜上,摆满了糖果糕点之类的东西,花花绿绿的但却整齐有序,使人眼馋。柜台上,放着几个精致的盘子,里面有些散装的糕点,估计是供客人品尝的吧。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妇,待人很热情。一家小店,被他们经营得这样精致,看来很花了一番功夫。
“你们来一趟镇远不容易,带点土特产吧,不贵,味道很好,可以先试试。”见我们举棋不定,老板又开腔了。
妻拿起货台上的样品,轻轻一掰,把一半糕糖塞进我嘴里,然后自己也尝了起来。我细细地品着:香、甜、脆、酥,十块一盒,值!妻心领神会,一边拿了不同风味的几盒糖,一边付账。
我们继续往前走,一家乐器店吸引了我的目光。装修很考究,古色古香,箫、笛、葫芦丝等各类民族乐器依次而立。店铺里,一位老板模样的中年女子正和一位男性交谈着。
对于音乐,我曾经痴迷的热爱,后因为工作原因,只好作罢,权当业余消遣而已。可每当路过乐器店,或听到旋律歌声之类的,我往往会凑个热闹,或驻足聆听一会。这,已成为我多年来的习惯。
“走,进去看看。”妻知道,这满目琳琅的乐器已勾起了我的馋虫来。
我们走进店里,细细把玩着这些乐器。老板很热情,让我们看上什么只管试。我心想:这些小商铺的老板难道还懂音乐?大概最多只能把乐器弄响吧。于是,我便随手拿起一支洞箫,吹了起来。但不知是箫的问题,还是我久了没吹,别说完整的曲子,竟连简单的旋律都吹不出来。
“反正他们不懂。”我心想。便放下箫,顺手拿起一支竹笛,又吹奏了起来。一曲《牧民新歌》只吹了前两句,居然错了几个音,指法也乱得一团糟。果真是曲不离口啊,乐器这东西,生疏了还真是不行。于是,我便放下手中的竹笛,准备走出店去。
“朋友,刚才吹得不错啊,不过好像久不练习,气息有点跟不上啊。”这时,和老板交谈的那位男子走了过来,拿起一支竹笛,悠扬地吹了起来。
是《牧民新歌》!这样难度的独奏曲,居然被他奏得如此完美,真不简单。“这下糗大了。”我想,没想到弄斧居然弄到了鲁班门前,这样的小乐器店,居然还藏着高手。
一曲终了,这位戴着鸭舌帽的男子呵呵一笑,告诉我说,他也是外地人,在我先一步走进店里,看到店里的乐器确实不错,老板人也实在,想买点。见我刚才吹奏《牧民新歌》,知道我也是同道之人,一时情难自禁,便吹奏了起来。言语里,是那样平实,对我丝毫没有半点挖苦之意。
这时,老板走了过来,用药棉将鸭舌男子刚刚吹过的竹笛,细细擦拭了一番,然后递到我手中说:“要不,您试试这支?”
妻也支持我买下来。才六十块,价廉物美啊。这样的竹笛,在我们湘西任何一家乐器店,没有一百多块是绝对拿不下来的。
当我们走在回旅馆的路上时,街上行人已经稀疏。可能是在店铺里呆的时间太长吧。
翌日,是镇远之行的第二天。导游说,要带我们去参观镇远古巷,顺便品尝镇远特色茶叶。“还不是购物!”同事们窃窃私语。我偶有几次外出随团旅行,但凡导游说带我们参观什么特产之类的,就是逼着你花钱购物啊。你不买点,之后的时间里导游便给你胡导一通,让你兴致扫地,还不如花点钱,权当买开心吧。
我们随着导游在古巷里穿行。古巷依山而建,倾斜而上,巷子不宽,人居其中两手一伸,便可触到两边的墙壁。但墙壁很高,向上望去,只能看见和巷子一样狭小的布条般的天空。巷子确实有些古味。青石作墙基,青砖砌墙,砖缝很细,缝隙里的白色,应该是鸡蛋清、石灰、黄豆之类调制成的用来粘连的东西。一看这工艺,便是出自古人之手。当下人们砌墙,那墙缝,手指都可以塞进去。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豆腐渣工程呢?
巷子幽深绵长,离河甚远,但我分明听到潺潺流水声。细细一看,脚下的青石板下面,居然是汨汨流水。古人的设计,果真独具匠心。要不,为什么某些新兴的大城市,逢雨便内涝,而我们的一些古镇古城,却丝毫不受影响。经济高度发达带来的光鲜亮丽的繁华下,道德的血液却似乎不那么通畅了。
巷回路转处,一幢修缮一新的古宅矗立眼前,颇有曲径通幽之意。导游说,让我们进去歇歇脚,工作人员会给我们送上茶水的。“还不是让我们进去购物,”我想。
一切如我所料。工作人员把我们领进一间屋子,然后关上门,继而是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介绍茶叶怎么好啦,怎么实惠等等。介绍完毕,工作人员现场沏了一壶茶,给我们每人斟了一小杯。
不喝白不喝!刚好走了这么久,口也渴了,反正我不买你的。我端起茶杯,一饮而尽。那味道先是苦,继而苦尽甘来,回味悠长。咦!这苦丁茶,确实有工作人员介绍的那么回事。于是,我又让工作人员斟了一杯,细细地品尝了起来。
从古宅走出来,同事们没几个人买茶叶。这下导游该给我们脸色看了,我想。我们在古宅门口集合,导游耐心地清点着人数。人都齐了,导游说:“走,我们去下一站。”说着,便举着小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头。
纳闷的不止我一人。有好奇的同事问:“导游,我们刚才也有几个人买茶叶呀,你怎么不和他们算提成就走了呢?”
导游说:“我们这里没有提成。刚才带你们进去,是让你们歇歇脚,买不买,我们绝不勉强。”说完,冲着我们一笑,便又继续带着我们超前走去,是那般自然、妥帖。
“导游,等等,我回去买一盒。”不知那位同事起了个头。
“好的,快去快回啊,快到用午餐时间了,别让大家久等哦。”导游洒下了银铃般的笑声。
我也跟着大伙,又走进了古宅,买了一盒茶叶。“不管有没有提成,到哪买都是买,导游人这样实在,就当为镇远经济发展做点贡献吧!”同事中,有人打趣道。
饭后回到旅馆,我忍不住泡了一杯镇远野生苦丁茶,那种苦尽甘来回味悠长的感觉,真好。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停地想:中国的古镇古城何止千万,可人们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这偏远之隅的镇远,向往和留恋的,应该不单是古城的山水吧。
原来,不管有没有心情,在心底最深处,始终有道美丽的风景。
2011年10月13日于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