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唤醒的良知
在市医院儿童门诊的长椅上坐着三个人,一个女人,一个七旬老者,一个三四岁大的孩子。女人短头发,白皮肤,摸样不丑,就是打扮有些土气,穿着一双平底布鞋,身后背着一个涨鼓的兜子。老人黑瘦,十月的天气不冷,却穿着一个半截的破旧棉袄,皲裂的皮肤,沟壑的皱纹,佝偻的身躯让这个老人在一件肥大的衣服下显着更加的干瘪。老人的怀里抱着一个男孩,大大的眼睛,红红的脸蛋如土豆一般麻,头发有些长,看样子有几个月没有剪过,根根的直立着。孩子很顽皮,用手打了一下老人,老人呵呵的笑,露出稀疏的几颗牙齿,女人用严肃的表情训斥着孩子……
看着他们,我的心微微的痛,也许是一种恻隐的痛吧。在街边,在角落,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这样的人,我们无视,冷漠,但是这里是医院,能决定人生死的地方,能唤醒人良知的地方,让人胆怯,让人畏惧的地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没有所谓的怜悯之心了,店里经常会来一些乞丐,衣衫褴褛,手持拐杖,一脸哀求的摸样,我看着他们向来是厌烦与不屑,心情好的时候给几毛钱打发了,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抱怨上几句。但是在医院里,看到这三个人让我的心有种说不出的酸涩。甚至有种冲动,想去上前问问:这个孩子怎么了,你们好像从很远的地方来,家在哪里?
我不是好奇,我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很无辜。人可以选择生活的环境,可以选择生存的方式,可以快乐,可以忧郁,但是没有人喜欢痛苦,我们永远无法掌控命运,永远无法选择的就是生命的长短,在疾病的威胁下,生命显着那样的脆弱。
在医院里,这样的患者很多,也许在医务人员的眼里已司空见惯了,看不起病的,无人照顾的,声嘶力竭的哭,奄奄一息的痛已经让他们麻木,让他们漠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个肃然的医院里只是一个会呼吸的个体。多一句话不想说,一个微笑表情也没有。冰冷的语言,漠视的眼神,让人在这个救死扶伤的阵地显得更加的无力与无助。
我们不愿意生病,我们没有犯错,我们不需要像罪犯一样被对待,我们无法选择,当一个人被疾病痛苦折磨的时候,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我想一定不是地位,不是权势,躺在冰冷病床上的那一刻想要的就是温暖,唯一希望的就是活着,健康的活着。
很多人不愿意去医院,就是因为大医院人多需要排队,检查费用高,医生冷漠无情,所以小病挺着,挺不住了宁愿去私人诊所也不愿意去大医院做检查。现在很多小医院就是抓住人们这样的心理,打着优质服务的旗号,赚着昧着良心的钱,周到热情的服务,低廉的检查费用的背后却隐藏着陷阱。
店里的姐一天的时间就在小医院花掉三千的费用,没有药物,没有开刀,全是检查化验和辅助医疗,最让人气愤的是几千快还不算完,言语威胁,恐吓患者,简直就是个无底洞,最后弄得钱花了,病也没看好,在无知的患者面前,他们就是一个蛊惑者,在他们的嘴里怎么说都有理,想要你花钱,大笔一挥,那就是不必要的检查,而且都是有据可证,有理可寻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医生就是个良心的工作。
我结实了一位妇科医生,先不说她的医术有多精湛,就态度来讲我觉得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大夫,第一次见她是那年被查出卵巢囊肿,当我得知需要手术的时候,简直如雷轰顶,我胆怯的问她手术是否有风险,她瞪大着眼睛,语气低沉的对我说:“怎么没有,拔牙还有危险呢。”紧接着她又用温柔的语气安慰道“不要有心理负担,要相信医生,没事的。”她这一惊一柔,巧妙的回答,让我倍感温暖与安心。之后的不孕到后来的怀孕都是在她的医治下,虽说谁都不想身体有何毛病,但是遇到她却让我觉得是人生一幸运。
医生被人们喻为白衣天使,医院被人们喻为救死扶伤的殿堂,医患关系紧张并不意味着就要用冷漠来对待患者,司空见惯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对生命麻木,生病没有错,贫穷、无知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在鲜活的生命下,在疾病的威胁下,我们应该有一颗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