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心如风吹起(1-2)

心如风吹起(1-2)

2013-10-23 05:58 作者:美意 阅读量:36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

4月30清早从HF乘机抵达SHPVG机场,期间3个小时的转机时间,等在飞往罗马的飞机上落座完毕被告知晚点1个小时,所有乘客都表现出了习以为常的架势,没有焦躁的,更没有叫嚣着维权的。。。ZM说现在国人也都是经历过世面的,淡定了。聊以调笑。

做了9个小时的飞机,于晚上7:45抵达罗马。罗马的机场靠近海边,降落时感觉贴着海岸滑行。机场当然比不上浦东机场的气派和现代,但是地板却光亮整洁。办理入关颇为拥堵了一把,好在入境官长着精致的脸庞,身着挺括的制服,足以代表亚平宁美男子,为了预防入境时被盘查,特将办签证的所有准备材料都带着,谁知这个亚平宁美男已经面露倦容,十足地应付,我将三人的护照翻到签证页依次摆好,他看也不看,举起戳就盖。完全是流水线作业的机械,美男的倦容和美女的迟暮一样令人扼腕。

等我们提好行李出了关,天已黑尽,鉴于人生地不熟,为了省去找酒店的麻烦,决定打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是位50多岁的老人家,挺健谈,不会英语,但是很主动和我聊天,好在英语和意大利语总是可以互相猜测的,通过和他的交谈,我们还是从他这粗略地得到一些信息,第一,现在的罗马变成了中国商人的天下,他开玩笑说罗马现在一半的人口是中国人。第二,他开出租车已经40多年了,挺厌倦的,第三,他表示日本的海啸和核辐射真是太糟糕了,第四,他建议我们晚上CHECKIN之后去COLOSSEO,说有很多天主教徒在那里祈祷,蔚为壮观,第五,晚上在罗马一定要把包藏好,以防小偷。两种不同的语言能完成涵盖了社会,经济,人生,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的交谈,让我内心感慨道:语言是死的,人是活的。

酒店隐没在社区里,没有很大的门脸,但是有一个庭院,里面的植物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很有居家的感觉。房间很大,四张单床,房高至少有4米吧,窗户自房顶直落至离地面1米多的高度,窗外就是枝繁叶茂的树梢,喜欢推开窗,让嫩绿掩映着洁白的窗纱,故作沉思装,拍了N张照片装装清纯罢了。

5月1日早晨起得很早,在楼顶的餐厅早餐,站在露台上可以看到周围建筑的全貌,大部分是明快的黄色,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巴洛克式建筑?天空湛蓝,有鸟在盘旋,地面却没有车马之喧。原来5月1日罗马放假,走在马路上鲜有行人,有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味道。

(这样??嗦嗦的,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本来第一站是要去竞技场的,因为迷路,走到相反的方向,不期而遇到一块巨大的方尖碑,基座上刻着CONSTAITINEVICTOR什么的,也不知道是纪念CONSTANTIN大帝,还是纪念十字军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汗颜,不管怎样,冲着其宏伟和象形文字的古老,先乱拍一气。(在百度上千搜万寻,靠脑海里残存的一点记忆为关键词,终于找到了这个景点居然也是来头不小,圣乔万尼大教堂/SanGiovanniinLaterano,是罗马甚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并有历史渊源的教堂,也是罗马城和全世界的首座的基督教堂,比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的大殿还古老十三年。圣乔凡尼大教堂是314年最早承认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修建捐赠给教皇的。罗马有四大著名的教堂,圣乔万尼大教堂是罗马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diSanPietro)的第二著名大教堂,另外两个是圣玛丽娅大教堂(BasilicadiS.MariaMaggiore)和圣保罗大教堂(BasilicadiS.Paolo)。

顺着这个罗马最古老的方尖碑脚下的一条直直的马路,一直走下去,不期然斗兽场的圆形建筑呈现在眼前,因为马路上没有车辆,激动之余跑到马路正中央以期求得正对着它的拍摄效果,等左拍右拍都折腾好了,回到人行道上,才发觉有辆小轿车默默无闻地在我身后停了很久,等我上了人行道人家才发动车子。很为自己的无组织无纪律汗颜,也为人家的耐心和好脾气感动。(在这里终于体验到了行人第一,有时过马路人家汽车停下来,我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在国内被牛气十足的汽车吓大的。)沿着这条马路兴致勃勃地往向往已久的斗兽场而去,忽然街边一家食品店的橱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一只烤猪正头朝着窗,嘴里含着一个柠檬静静地卧在那里,惊呼一声:烤猪!立刻冲到店里,烤猪的后半身已经被卖得快没了,猪肉里面被塞进了一些香料。厨师直接从猪身上削出薄薄的肉片,夹到面包里(这种面包比较硬,吃的时候要撕咬才能拽得下来!)。3欧元一个,当机立断买了三个充当午餐。

店里的另外一侧玻璃橱里陈列着一排排,一桶桶五颜六色的冰激凌,早就知道意大利的冰激凌好吃,哪能放过?几乎把每桶的冰激凌的名字都问了一遍,还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味道,由什么做的。只好问老板,哪个好吃?老板推荐了巧克力的,我选了草莓的,大家share了一下,巧克力的味道确实好,很纯正。草莓的酸酸的,满嘴都是草莓籽,可以证明确实是用草莓做的,货真价实。(回来后看了当时的录像,发现3个女人是很麻烦,不过就买了3个冰激凌,三个面包夹肉叽叽喳喳耽误人家很长时间。DAVID都说你们三个女人真烦人。)

从冰激凌店出来步行50米就来到了COLOSSEO的脚下了,高大巍峨,壮观而又沧桑,因为在假期没有开放,我们只能顺着墙脚走一圈,透过拱门往里探望,不得全貌,有点遗憾,本来是很想能够体验一下坐在观众席上遥想当年人声鼎沸的狂热,人兽搏斗的血腥场面,竟没有如愿。站在拱门前,向里张望的同时,脑海里想象着千年前,体格健壮的狮子,通过这些拱门,进入殊死搏斗的疯狂的地狱,似乎它们的响鼻,搏斗撕咬发出的低吼犹在耳。

墙体上很多坑洞,据说COLOSSEO以前也没有好好保护,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建造其它庙宇,甚至从这里取石材。加上战争和地震,几成废墟,后来由于某位教皇的保护,才得以保留现在的样子。之前在书上看过说意大利的古建筑之所以坚固,固然是因为取材石头,同时它的粘合剂是火山灰和碎石做成的类似现在的混凝土。为了看看火山灰做成的混凝土到底啥样子,认真地趴在墙体上查看,原来和混凝土真没有什么区别。

在COLOSSEO居然还碰到同机来的一个旅行团的人,其中有两个韩国人在飞机上时就坐在我右手前一排的位子,我和ZM用暗语称他们思密达,(如果是日本人,我们就说是米拿撒。)在异国土地,看到东方面孔,我们都会嘀咕一下,这位是思密达还是米拿撒。只要这位东方面孔不经意的一句话被我们的“顺风耳”听到,我们都会立刻释然道:哦,是思密达,或:哦,是米拿撒。可能是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感情伤害得太深,只要被判定是米拿撒,我们都要鄙视一下,至少要冷冷地腹诽一下:龌龊,变态,小日本。我们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心里没有什么仇恨,实在是我们的民族受它们的伤害太深,深到无法泰然处之。中国的文化没有教国民仇恨的,不像中东的国家居然有“以牙还牙,已眼还眼”的法律,让人记住仇恨。我们的文化叫我们要“以德报怨”!道德经的原文叫:报怨以德。但是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居给我的感觉是心冷。

不过纵观历史,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时间最长的,至今依然延续的,唯有中国,中国能在那么长的历史长河里历经大浪淘沙,归功于我们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强大,归结为文化的力量,历史是条长河,某个时期或历史阶段的强盛,不足为奇,难得的是能保持着连绵的不衰,即使某个特定时期衰落,但是把考量的时间从几百年放宽到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轨迹,才是了不起的。以德报怨是一种有容乃大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魄,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自信的体现,说通俗点叫不和你计较,不和你一般见识,说深沉点叫君子以不争而争天下,以后身而身先。武力相搏,两败俱伤,即使武力征服,敌人依然是敌人,不如用文化同化敌人,让敌变成我,这才叫参天地之化育。

(二)

转到COLOSSEO的身后,康斯坦汀凯旋门就呈现在眼前,据说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凯旋门就是以它为摹本的。后来自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一路北上,发现原来欧洲的建筑所有的影子都在意大利可以找得到,可见罗马帝国的强盛和影响力,法国,英国不过是它的一个行省罢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言不虚,为了能快速调集军队,罗马修建很多通往各个行政省的官道。欧洲的建筑发源地是希腊,厅堂柱式,多见于神庙充满神圣和崇高感。罗马人传承了希腊的建筑,他们继承了柱式,而且偏爱科林斯式柱式(就是柱子顶端有花篮围绕的那种)并将之更加实用化,并创造出了穹窿结构,发明了拱券技术,扩大了实用的空间。希腊出哲学家、思想家,而罗马人跟注重规范和强调法律,更加实用主义。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明,伴随着伟大的罗马帝国的四海征服,将之发扬至整个欧洲,再后来被远渡美洲的欧洲人带到了美洲大陆,去过梵蒂冈后,恍然大悟,美国的白宫也不过脱胎于它而已。想起了一本公元前罗马人写的《建筑十书》,不由又想到中国的清朝有名的“样式雷”,如果将建筑十书和样式雷图档做个比较研究,将东西方建筑做个比较应该挺有趣。可惜的是两者之间相差近千年的时间。欧洲建筑随着历史时间的演变路线大致是由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圣神崇高、罗马竞技场、大浴场、凯旋门、万神庙的雄伟壮丽(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成为欧洲建筑的根)、到中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东罗马帝国延伸至东欧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西欧出现的诡异的哥特式建筑,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哥特式建筑,高耸入云的尖尖的塔顶,有童话故事里巫婆或恶魔居住的城堡之感,除了诡异和狰狞,毫无艺术之美感,建筑十书里曾定义建筑的设计要以“实用、坚固、美观”为理念,而哥特式建筑(以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为代表)实用是势必实用的,教堂的实用性可是不小,坚固那是当然,美观就谈不上了。“哥特”这个单词原意是指“野蛮”,哥特式建筑就是野蛮人夺得国家或政权后,明明没有多少文化底蕴偏要争口气做出个惊世骇俗的成就,所以哥特式建筑就是怪胎。被称之为巧妙的飞扶臂,如巴黎圣母院,在我看来就像是蝙蝠翅膀,倒是有座非常有名的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双塔像两个玉米棒(大概就是科隆大教堂),多少保留野蛮人的乡野之气,其原著民的遗风可窥一斑,倒也可爱。还有被广泛赞誉的五彩玻璃窗,单那些色彩斑斓的彩绘玻璃是很漂亮的,但是这些尖券窗户狭长,整个墙体一周下来,充满沉重感的石头墙体(尤其是巴黎圣母院的石材从里面看还是黑的),夹杂为数不多的几个狭窄的彩色,显得比例极不协调,也没有给室内增加光明,采光之需犹未见得突出,哥特式耸高的设计的初衷的另外两点:增加室内空间和通风也没有显示出比古罗马建筑高明多少,罗马的万神殿就是穹窿十字拱结构,内部空间也很大啊。记得我们住在威尼斯的时候,紧邻着酒店就是圣纪凡尼教堂,这个教堂坐落在周围的建筑之中,显得高大雄伟,四平八稳,高高的女儿墙由三组弧形的墙,有点像三个花瓣,显得宁静而雍容,这才是大家之淡定。

中世纪之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又被再次进行艺术的再造。梵蒂冈应该是杰出代表,之后的几百年里出现的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浪漫主义等,我也不甚了了,但是我最痛恨的就是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在工业盛行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核心从以往的注重审美明显的转移到追求技术与功能上,以至现在的钢架结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光,在没有阳光的时候透露着冰冷。犹如悬在都市人头上的利剑,一点也不亲切。怀旧如我,内心深处常常思念敦厚的墙所散发的脉脉温情。

康斯坦汀凯旋门果真和巴黎的凯旋门相像,不同之处在于它因风雨侵蚀而沧桑,也因历史久远而珍贵。为了避免结构的简单和突兀,本作为门的结构上多出了高高的女儿墙,上面布满雕刻和铭文,也使得整体结构视觉上更加稳健和雄伟。仔细观察了一下三个拱券的高低位置,果然是aAa结构,应该说aAa结构是应它而起的吧。

路过凯旋门,右手边稍远处是很多的废墟,没有走过去,而是顺着脚下的路来到了帕拉蒂尼山,这是罗马建城时的7座山丘之一。山上也有废墟的遗址,我们不知道可以上进去,等到第二日游览结束又取道这里时看到很多人散落在这些废墟里,包括COLOSSEO里也是。也未觉遗憾。说是山丘,一点也不高,土丘倒更合适些。脚下的路到尽头拐弯处,有两位身穿紫色T恤衫的人主动给我们发矿泉水,因为搞不清状况,没有冒昧地接过来,他们立刻解释道:itisfree。一听是free的,我们立刻开心地接过了。转过弯,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类似足球场的大型的空旷的长方形地带,底部凹陷,四面成坡状,底部和四面坡上聚集了很多人,像是一场很大的集会,中间和其中一端矗立着两个大显示屏,里面直播的是梵蒂冈大主教接见教民的场面,可惜至今我还没搞清楚5月1日到底梵蒂冈有什么重要活动,场面如此隆重,在这里集结的人很是虔诚,看到大主教在屏幕里出现,会鼓掌。但是他们的虔诚给我的感觉比较温和,不像我们文革的时候,对领袖的崇拜要通过高拳紧握、大声呐喊来表达,其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被定格成青筋暴突,面红耳赤,声嘶力竭!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达赤诚。其实温和的表达也不见得虔诚有低。不过中国人和西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很不一样,无需厚此薄彼。中国人习惯隆重地表达个人的悲喜,红事热烈,白事悲切,连哭丧都有完整的仪式和规范(好笑的是,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在农村专门给人家哭丧,她收费根据哭的程度大致如下:干哭50,淌眼泪100,眼泪加鼻涕200)。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击盆而歌。也许中国人对生命、死亡的认识异常深刻,面对着世事的无常,用恸哭来宣泄,而后亲戚或与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道家不讲彼岸,不论轮回,此生就是此生,要么长生不老,与天地齐寿,做不到就只能直面人生,以恸哭来宣泄对死亡的无奈,以坦然的态度接受“刍狗”的命运。无奈和坦然的交织,表现出来就是热烈的喜,壮烈的悲!(又跑题了!)

我买了20张明信片,有一张是古罗马城的复原图,这块场地和斗兽场、圣天使城堡都同时期的呢,原来也是个遗址。据说当时从埃及运回来的方尖碑曾经都矗立在这里,后来才散落到罗马大大小小各个广场去的。没有去罗马之前,把方尖碑想象的很神秘,因为古老和楔形文字,后来在罗马看得太多了,都麻木了。

快到中午了,很多人都在领东西,大盒子,小盒子都有,我拦住一个少年问他:你们领的是什么?他说:food.我们三人中的另外两位属于较泼辣的,她们挤进人群,不一会带着满满的收获又挤出来了,居然领到三份面包,三份饼干,三个硕大的梨子,和三个猕猴桃。而且全部free!!!谁说资本主义撕掉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面纱?人家温情得大发了呢,随便领,不限量,我看有的人抱着一大盒水果,一家人三天也吃不完的量。感谢仁慈的上帝,万能的主,和善良的人赐予的食物,可不是资本家。

走过这个遗址,途经一个market,逛了一圈出来,去了一个酒店里上了卫生间,罗马人很和善,我们在罗马所有的内急问题都是拣酒店,多高级的酒店我们都敢进,一进门就问人家toilet在哪,他们都会很和善指给我们,有一家酒店的大堂实在是漂亮,地方不大,但是墙壁涂着明快的淡蓝色,挂着几幅油画,桌子上摆着花瓶,里面插着白白的像满天星一样的小花,忍不住拍了很多照片。也没有人来管。

罗马城的古遗迹和古建筑都是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从市场出来在路边的两个建筑空挡之间,看到一个规模不大的凯旋门,远远地立在那里,表面有风雨侵蚀的斑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结构,不是aAa式的,而是4个立体的柱子立在4个角,4个柱子本身也有拱,让我想起瘦西湖上面的二十四桥。后来在卢浮宫的门口也看到了和它一样的凯旋门,应该也是模仿它的吧。

(怪不得我儿子有时候喊我老太婆,怎么这么??嗦嗦?到现在才写到罗马的一个上午......)

相关文章关键词

《心如风吹起(1-2)》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