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冬日里的故事

冬日里的故事

2013-10-26 23:53 作者:世纪从文 阅读量:3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天气预报说,来自西伯力亚的寒流将影响全国大部份地区,带来极强的降温。傍晚的时候,天就下起了迷蒙小雨,伴随着呼呼吼的强北风,冷得我们都缩在房间里不敢出来。

母亲在外面喊:“煮饭了,谁来烧火呀!”

我们呼啦啦都争着跑出来,你推我搡都拥向厨房,谁都想着将那石凳占为己有。

“你们两兄弟呀,大热天叫你们烧火有这么积极的话那就好了,”母亲一边笑着,一边“簌簌”刷锅。

她的话说得我们也笑了起来。

“那我们今年就不出去了,等到大热天了也这样争着烧火。”

“如果留你们两兄弟在家烧火的话,那不是大才小用了吗?”父亲抱着十个月大的侄儿也进来了。小侄儿吧咋吧咋的咬着嘴唇玩,于是我们笑了,在这个冷得出奇的初春,感觉好温暖。为了生活,大哥很早就出去打工了,他如果看到小侄子的可爱样,会不会不想出去了呢!

这个时候,门外有人在叫母亲的名字。出去才知道是村头寡妇杨。

“听人说你要买花生种,我卖点给你要不要?”杨一双祥林嫂般的眼睛那么无力的看着母亲。

“要呀,怎么会不要呢!”母亲漫不经心的答道。母亲对面前的这个人是看不起的,一方面源于这个人本身的作风问题,照村里人的话说就是太“糯米”了,不守妇道。另一方面是跟一年前的一件事有关系。杨寡妇的儿子都出去打工,而她又不会耕田。全村问了个遍,那四亩田竟找不到租主。想想也是,现在的农村谁还会去耕田呢!年轻的都出去进厂,年纪实在大的也不会想去租田来种,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不荒了就算不错了。实在没法,在我们家软磨硬泡了好久,父亲横不下那颗心,才勉强同意帮她种一年。那一年,照母亲的话来说,“只要赶墟从龙岗回来,都会留她吃饭,只要经过门口正整赶上吃饭的时候就没少过她一双筷子。熟惯了,即使没人在家,只要房门开着,她都会自己去碗厨里弄饭吃”。母亲本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多一个人不就是多一双筷子吗?母亲并不在意这个,在意的是年底交租的时候,她让母亲大为光火的“表现”。

“你知道我们一家人拉着一大板车的谷子经过竹林那道高坡,推也推不上去,推得都快散架了,她在旁边竟只是呆呆站着看,不帮忙也倒罢了,到了她家吩咐我们将谷子搬到谷仓,自各竟跑得没影,连一杯水也没给我们喝...”,母亲于是对这个人有了意见。

“掰好的花生籽,七块五一斤就给你称个两斤来”,母亲对这桩买卖成与否并不太在意。她很快就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红塑料袋。

“这是两斤二两的花生籽,在金福子家里称过的。他说墟上掰好的花生籽是十块钱一斤,不讲价”。

“我只出得起七块五钱一斤,多一分也不要”。母亲把蒸好的饭端出来,将中午吃剩的绿豆芽端进厨房热。

等到她将热好的绿豆芽端出来的时候,她还提着那袋花生米愣愣的站在门口。

“七块五一斤卖不卖,不卖就提回去”,母亲端起那碗芥菜又回厨房。、

“金福子说墟上是十块钱一斤。”她依然是祥林嫂那般眼神。

这次我们在厨房有半个小时,又是煮汤,又是炒菜。等到我们将东西端出去的时候,想不到她竟还站在门口。外面实在是冷,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出到大厅仍在不住的哆嗦。她一件绒毛衣,一件夹克,而且外面吹着风,我们却不曾看到她哆嗦过一次。

“七块五卖不卖呀?不卖就提回去。”

“金福子说墟上是十块钱一斤”,她仍然站在那不动。

天已经暗下来了,不过村子并不暗。村子的风俗,过年不出正月十五,大门的那盏灯是不会关的。所以这个世界还沉浸在红色的光亮包围中。是谁打着手电从村前经过,走到哪家门口,就引得这家的狗汪汪地吠。

“吃饭了没有?没有就过来一起吃。”还是父亲看不下去,开了口。

还是祥林嫂的眼神,不过行动却比祥林嫂要活泛。将那袋花生米搁在磅称上,自己去碗橱拿碗拿筷子,自己盛饭。硒噜硒噜三下两除八就将两碗饭扒了下去。

“要喝酒吗?来一碗!”

父亲提起酒壶咕噜咕噜的倒到她的碗里,她也那样咕噜咕噜的倒到肚子里。

酒足饭饱之后,放下碗什么都不说就走了。

许多年过后我去问母亲,那包花生米多少钱一斤?母亲只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相关文章关键词

《冬日里的故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