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记忆中的“三多里”(十)

记忆中的“三多里”(十)

2013-10-26 23:55 作者:石拓 阅读量:18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续九)(九)

1966年的春末初夏,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文革”在1976年的秋末结束,历时十年,所以又称“十年文革”。

“文革”是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是一场人与人之间斗争的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涉及到了社会各个邻域。

“文革”初期,“三多里”附近的南京路上,更是热闹非凡。记忆最深的是红卫兵小将,在南京路上查看女人脚上穿的鞋子,凡是查到脚上穿的“高跟皮鞋”、“尖头皮鞋”或者既“高跟”又“尖头”的鞋子,红卫兵小将勒令其将鞋脱下,然后将鞋的“高跟”敲掉,或将鞋的“尖头”部分剪掉。“三多里”的小孩,称这种行动为“剪‘尖头’皮鞋”。

在“剪‘尖头’皮鞋”行动的日子里,最为尴尬的是那些“小脚”老太。中国自宋朝起,民间女子自幼裹小脚,到了清朝达到鼎盛。如果说男子“留辫子”是清朝专制的产物,那么随着清皇朝的覆灭,男子的辫子也随之剪去,女子也不裹小脚了。可是已经被裹得定了型的小脚,不可能也“剪”去,只能留下。当年的小脚姑娘,到了“文革”时期,起码已经是半个老太太了,即所谓的“小脚老太”。

古代的宋朝(公元960——1279年),是一个十分肮脏的朝代。宋朝的政权靠兵变(陈桥兵变)取得,而宋太祖的继承者,则是诛杀太祖的凶手,而这个凶手恰恰是太祖的胞弟。所以,宋朝的政权有点“来路不明”。

女人裹小脚,起源于唐朝。不过,唐朝女人裹小脚,只局限于宫廷,小脚女人是皇家的玩物。可是,宋朝的统治者,却把女人裹小脚强加到了民间。如果说,秦始皇的“焚尸坑儒”是残暴的象征。那么,宋朝统治者强迫(有影或无影)女人裹小脚,摧残了中国的女人,至少是汉族女人的身心。其龌龊肮脏的程度可想而知。

无论是宋朝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华丽词藻,来粉饰太平,还是朱程理学的长篇伦理,都掩盖不了其肮脏的灵魂。

小脚女人穿的是千遍一律的“尖头”鞋,小脚老太也不例外。这倒不是把鞋子刻意做成尖头,因为“小脚”是种被裹得畸形的脚。“小脚”除了大脚趾外其余的四个脚趾,全被裹得翻转到了脚底,脚型呈三角形,脚头是“尖”的,所以小脚鞋全是尖头。因为脚穿“尖头”鞋出门,鞋子要被剪掉,所以吓得小脚老太躲在家里不敢外出。

除了“剪‘尖头’皮鞋”外,南京路上的红卫兵小将,还有一种行动,那就是“剪‘鸳鸯’头”。红卫兵小将在南京路上查看女人头上的发型,如果看到“烫”过发的发型,必须勒令其剪去一部分头发,成为“鸳鸯”头。

红卫兵小将行动的理由是,无论是高跟皮鞋、尖头皮鞋,还是“烫”发之类,全都属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必须除去。

生活在“三多里”的女人,由于家庭不富裕,大多数人家生活拮据,她们没有高跟皮鞋,也没有尖头皮鞋,也从不“烫”发,生活讲究的女人,最多用“刨花”水来梳头。因此高跟皮鞋、尖头皮鞋和“烫”发之类,对于“三多里”的小孩来说是陌生的,小脚老太倒是常见的。红卫兵小将在“三多里”附近的南京路上行动时,围观者中“三多里”的小孩居多,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记忆至今。

“文革”以前,上海有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那就是所谓的“社会青年”。这个青年群体,由中学或者小学毕业后,没有考入高一级学校的青年构成,他们通通无业在家,在社会上游荡。所以有“社会青年”之称。

“文革”初期,“三多里”的弄堂口,以及弄堂口外的人行道上,每天也很热闹。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从小学生到社会青年,每天都在议论着同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当权者”和“专家”为什么要被“打倒”。昨天此人被“打倒”了,今天他人被“打倒”了,已被“打倒”了的人,为什么还要踏上一只脚,使得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如果说,法海和尚把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的故事是虚构的。那么,如今,弄堂口三、五成群年轻人所议论的事,确是他们亲眼所见,完全不是故事。贴在墙上的标语是这样写的,宣传画也是这样画的。

前来“三多里”弄堂口议论的人络绎不绝,张三去了李四来了,议论来,议论去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文革”初期,虽然高等学校停止了招生,但是无论毕业与否的学生全都在校。在校的大、中学生很少有在家闲着的,据说大、中学生是“文革”的中坚力量。不愿做“中坚力量”的在校学生,他(她)们小心谨慎的待在家里,很少出门也很少说话,除了看书、练字、练身体以外,就是打纸牌、走棋子和淘米烧夜饭(做家务),自由自在地在家逍遥。

随着“文革”的深入,大、中学生总要走向工作的。大学生经过农场的锻炼后,分配了工作。中学生里的一部份,分配到了本市的工矿企业,大部分的中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叫做“知识青年”,所以也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生活在“三多里”弄堂的大多数“知识青年”去插队落户了,弄堂口也不再热闹了,弄堂里也冷清了许多。不过,南京路照样热闹,几乎每天都有敲锣打鼓的人群,譬如:隔三差五的出现,敲锣打鼓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革”中上海的知识青年,到全国各地的农村插队落伍,其人数,不会少于一百万。

1976年10月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革”结束。次年,我家搬离了“三多里”。我开始了新的学习与工作。(待续)

二0一0年九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记忆中的“三多里”(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