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
一
从朋友那里,惊闻汝阳杜康酒厂破产的消息,心中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疼痛。
这种疼痛,来源于我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于故乡多年来深深的眷恋;来源于杜康酒三十多年来,对于故乡那个偏远而闭塞的贫困县,经济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来源于杜康这个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品牌,对于显得如此孱弱而单薄且不具其他特色的汝阳,所独有的厚重的人文积淀;来源于我对于有着深厚情感的杜康,未来将走向何处的不可知的担忧。
而历史,竟然在这一天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但也许,这并不是玩笑,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的市场法则。尽管这种破产,实属无奈之举,但仍然让所有的汝阳人痛心疾首,心生怨气。二00七年五月三十日,在这个人们都并不会很在意的日子里,汝阳杜康酒厂宣告了破产。诺大一个政府财政投资并全力维护,拥有四百多名职工的企业,一夜之间竟轰然倒地。犹如一头自家熟悉的忠实的老牛,默默地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了几十年,而今却奄奄一息,骤然瘫倒在自己的脚下。
据说,国家的《破产法》,次日就要出台。新颁布的法规,可能更有利于目前靠生产杜康酒而养家糊口的在厂工人。所以,厂子便赶在国家法规出台之前先行破产。这样可以减轻百病缠身,以至江河日下的酒厂的巨大压力。尽管目前厂里的工人,人均月收入才不到300元。
二
我对于杜康,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
这种情感,不仅因为杜康作为名酒,是汝阳的骄傲。全国那么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村落和山林,而当年夏王少康,却偏偏选中在我们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地方,酿造出了举世闻名的杜康。历史的风风雨雨,让杜康赋予汝阳太多太多深沉的情感和美好的希望。更是我对于在我生命中围绕杜康所出现的人和事的那种由衷的惦念和真挚的祝福。
我大概七八岁的那年春节,父亲去办年货,带回一瓶杜康酒。那时,真正的杜康,很少能买到。就象父亲后来给我带回的自行车和手表一样难买。他带回来的那瓶酒,叫杜康大曲。父亲不喝酒,所以家里还是第一次有酒。过年的时候,我闹着要鞭炮。我们小孩子,在过年期间,总喜欢将整挂的鞭拆零散,装进口袋,凑成一伙,在一起点放着玩。我记得那时,经常将火鞭插在雪窝里,扔进水里甚至插在牛粪中,那火鞭捻子燃着的刺拉声和爆炸后留下的火药味,以及地上崩开的雪花,总能够让我兴奋不已。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父母不给买。我很生气,将那瓶酒打开,喝了几口。却不想头竟然晕得厉害,躺在床上睡了一天。
高二那年,父亲靠着一副肩膀,在临县一个山沟里,给人抗木头,攒钱给我买回一辆自行车。那辆飞鹰牌自行车,是通过二姐在高中当教师的公爹,凭票买来的。当时,自行车在我们老家,极其罕见。尤其在我们方圆左右的村子里,更是乡亲们眼中的稀罕物。我曾经激动万分,彻夜在我们老家小村的打麦场上,在父亲的搀扶下,披星戴月地学会了自行车。父亲也曾热衷地学过,可惜他年龄过大。尽管他因为学车,蹿进打麦场边的圪针窝,浑身扎满了尖刺,但最终也没能学会。
之后,我便在村人羡慕的眼光中,骑着自行车来回上学。
那个星期一的早晨,我象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向学校赶。在镇上一个拐角的街口,因为拐得太急,撞上了一个馍摊。顿时,一个雪白的冒着热气的锅盔,被我碰掉在地上的土里。卖锅盔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拉着我不让走,让我赔。我摸了摸口袋,才意识到从家走时,忘了向母亲要钱。我很恐慌,急忙向那女人解释,说我没带钱。那女人并不顾及我是一个穷学生,坚持让我买下那个锅盔。
其实,那时侯在我们上店镇,一个锅盔才卖两毛钱。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我急得面红耳赤。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陌生女孩,从自己兜里掏出两毛钱,替我解了围。那女孩子比我大不了多少,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很漂亮,这让我既感激又羞愧。我接过那个粘着灰尘的锅盔,赶上那个女孩,拼命往她口袋里塞。因为女孩子拒绝,我还将她的上衣口袋,撕了很长一个口子。
后来,学校组织我们到镇政府打扫卫生,碰到了那个女孩。才知道那女孩子原来在我们镇政府工作,是镇里的团委书记,叫李秋凡。
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忘,心存感激。我当兵之后,曾给那个女孩子写过信,可惜一直没有回音。后来,我听一个同学说,她调到了县里的杜康酒厂。尽管彼此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联系上,也不知道她后来的生活状况,但因为她在酒厂,我一直对杜康酒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念。前些日子,我还托行涛哥给我打听她的消息。
我在上店镇上高中的时候,结识了五个很要好的朋友。而且,模仿三国的刘关张,进行了桃园结义。虽然没有歃血为盟,但在一起跪过天,发过誓,生死与共,决不背弃。这样的友谊,曾在枯燥而乏味的中学时代,留给我无比温暖和美好的回忆。其中排行老三的哥哥,叫李建国,家在上店镇。因为长得帅,被学校许多女孩子追。后来,他当兵去了河北保定,我以后当兵,还是受了他的影响。他第一次探家后时,我们兄弟几个,喝的就是杜康。我还记得那晚,在大哥新生的家里,尽管醉得一塌糊涂,但兄弟几个相聚,却是酣畅淋漓,高兴异常。
我分到部队后,回去定亲,因为给女方财礼的事情,有天下午,我去找建国借钱。建国那时已经从部队复员回去,安排在县土产公司上班。他当时和几个同事正在喝酒。因为人很多,我找到一个空隙,和他简单说了我的想法。他让我感觉似乎根本不成问题,说让我先喝酒再说这事。所以我就入了座,陪着他一直喝到傍晚。老家县城的人以酒为乐,而且酒量都很大,所以每次场酒喝的时间很长。后来,建国醉了,没有帮我借钱。我记得在当时,我非常生他的气。
我和妻子结婚那年,我带妻子回老家。虽然那时候父母租住在县城,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但房东为我们腾出地方,让我置办酒席,招待亲朋。那时侯,同学战友喝的,也都是杜康。
我四姐夫在一所乡中当校长。那几年,他们发不下来工资。过年的时候,经常发成箱的杜康酒,顶替他们的工资。
我转业到地方之后,领导和同事都知道我是汝阳人,想喝我老家的杜康。水运哥好几次还专程带我去酒厂,自己出钱给我买酒。回来后,我将酒送给同事品尝,都对汝阳的杜康赞不绝口。
三
朋友和同事经常问我,现在市场上有三种杜康,到底哪种正宗。
每次遇到发问,我都会这样回答:要我说,肯定是汝阳杜康正宗。我这样回答,不仅是因为我是汝阳人,对汝阳生产的杜康酒情有独钟。汝阳的确是夏王少康最早酿造杜康酒的地方,而且有史书记载。
晋代江统《酒诰》云:“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近三皇,虽曰贤圣,亦咸斯尝。”
《酒诰》中说到“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传说这就是杜康造酒的渊源,就在汝阳的杜康村。这中间提到了剩饭,提到了空桑。要说明这些,得从杜康,就是夏王公子少康的出身说起。
关于杜康其人,所处年代有黄帝、夏朝和周朝之说。我们且采用夏朝一说。据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记述,杜康就是少康,夏朝人,夏王相的儿子。相被一部落首领寒浞杀害,已经怀孕的相妻从墙洞中逃出,后生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畜牧。寒浞之子得知此讯,派人去捉。少康逃奔有虞氏,当了庖正。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又分给他田地和人口,少康才站住脚,并开始为恢复父辈权势而斗争。后在夏朝贵族旧部的配合下,杀了寒浞,重建夏朝,执政二十余年。
杜康造酒,一说是“疱正”时刻苦钻研业务的结果;二说是逃亡途中与人为奴,桑树林里放羊时的偶然发明;三说为复仇复国刻意创造。不管何种目的,造酒的过程几乎是一模一样。他将剩饭倒在了桑树树洞里,若干天后,他再次经过桑树时,忽闻一股浓郁的芳香,香是桑树洞里长久存放的剩饭渗出的汁液发出来的。他试着一舔,竟然香甜无比。他由此启发,逐渐琢磨,发明了酿造“秫酒”的技术。就是将粮食固定发酵,再经过一系列蒸馏、冷凝等工艺,生产出来一种叫“酒”的透明液体。这种液体味道独特,饮之甘烈醇香,使人忘忧来乐。
但传说夏王少康生于陕西白水,造酒于汝阳,卖酒于伊川。也就正因为这复杂的渊源和传说,才使得杜康酒云遮雾罩,分不清哪先哪后,哪真哪假。撇开汝阳有杜康村,自古就有醉刘伶的传说不谈,先讲历史上有关杜康酒的记载。
《汝阳县志》上说,“杜康酒历代为宫中用酒,汉代至唐宋时期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形成专业酿造。”虽然这句话说得过于简单,究竟是怎么个“较大规模的发展”?怎么个“专业酿造”?但汝阳县志上,却讲了几个鲜活的历史故事。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中的李岩一部,从毗邻的嵩县得胜寨进军汝州,夜宿杜康村,遭到了明军的袭击,两军厮杀激烈。杜康村的庄主,一个叫杜髦的汉子,明里犒饷明军,暗地里却给李岩部队送情报。后来事情败露,杜氏一族百余口被杀。受到牵连,杜康村内“杜丰”、“康福”两大酿酒作坊也被明军捣毁。
民国4年,也就是1915年的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代表河南官厅参展的汝阳县杜康村村民马福源所造“杜康”字号高梁酒,获甲等大奖章。美国《旧金山报》推崇杜康酒的文字为“风味独特又以冰晶而显其长,受到诸国青睐”。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黄河挺进豫西。当年9月,陈庚兵团九纵二十七旅解放汝阳,杜康村农民用毛驴驮着杜康酒到九纵司令部慰问,受到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接见。
1958年,黄河爆发特大洪峰,周恩来总理亲临黄河大堤指挥抢险,老艄公赵禹周捧出一坛汝阳产的杜康酒,让总理品尝,周总理说:“这是河南很有名气的杜康酒嘛,待抗洪抢险胜利了,咱们一起举杯喝杜康!”
但是,之所以伊传也在后来生产杜康,那里也有一段关于杜康的传说。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伊川出了一个震惊中外的抗日英雄,叫郭绍绪。驻伊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身为伊川县自卫团团长的郭绍绪,决定杀鸡骇猴。1944年8月25日,他在寨子街,就是今天伊川的白元,摆了鸿门宴,招待日本鬼子。席间突然发难,打死日军第112师团第139联队第3大队大队长大内以弘以下8人。席上招待日本人用的,据说是当地何氏酒坊生产的杜康酒。但何氏酒坊的造酒技术从那里学来,史料却不曾记载,不得而知。想必也是从汝阳杜康村那里学来的吧。
再说陕西白水制造的杜康。因为晋王公子少康生于那里,免不了在酿造成杜康之后,带回去让乡人品尝。之后那里的后人也模仿酿造,也未可知。单从后来陕西白水酒厂租用商标来制造销售杜康的情况来看,就略知端倪。况且在后来,汝阳和伊川因为杜康商标的事情,烽火连绵,打了近二十年的官司,而陕西白水则按兵不动,隔岸观火。他们不争,显然说明他们的底气不足。
四
江统的《酒诰》,提到了杜康造酒,也提到了另一个叫仪狄人,而且排名在杜康之前。那他的名头为何没有杜康响亮呢?人们一说到酒,嘴里挂着的就是杜康,从没有人提过过仪狄。
这仪狄,何许人也?仪狄,相传是夏禹时期的人,汉代刘向《战国策》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句话的意思是,仪狄造了美酒献给禹王,禹一喝,口感很好,对他夸赞了一番。但夸赞了以后却将仪狄疏远了,不再信任和重用他。禹说,“后世一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你仪狄鼓捣出这样好喝的玩意儿来,不是明白着要让我误国吗?4000多年前啊,老人家的话多么精辟。后来的历史不是一再验证他的先见之明吗?这仪狄估计还美滋滋地等着奖赏呢,没想到马屁没拍对,拍到马腿上了,禹当头一棒,他成了专事诌媚进奉的小人了,几千年了都抬不起头来。禹是谁,他是后世百代千辈尊崇的中华圣贤,他不喜欢的人,别人能喜欢吗。
也有另一种说法,说仪狄献上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类似“酒娘”。那“酒娘”又是啥玩意儿?《笑林广记》上一则笑话或可作解,“人问:‘何为酒娘?’答曰:‘糯米加酒药成浆便是’。又问:‘既有酒娘,为甚没有酒爷’?答曰:‘放水下去,就是酒爷’。其人曰:‘若如此说,你家的酒,是爷多娘少的了’。”大笑之余,也明白了。“酒娘”就是“糯米加酒药成浆”,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江米酒,酒精度数低得可以忽略不计。而杜康酿造的,是“秫酒”,是酒精含量百分之几十几十的白酒。这也难怪“旨酒”上不得台面了,也难怪仪狄名头不如杜康响亮了。其实,从《战国策》的那句原话,也能看出仪狄造的不是白酒。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禹此前是不喝酒的。如果仪狄献上的酒精含量极高的“秫酒”,他一口下去,不辣个半死呛个半死才怪,哪还能“饮而甘之”。只有甜甜酸酸的江米酒,才会让他甘之如饴。
当然,这些也仅是一家之言。有学者说,中国的造酒技术早在杜康、仪狄之前就有了,这俩人,只不过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总结规范,是集大成者,只不过,杜康“集”的更美。
要说这“酒”的力量,还得让我们听听杜康醉刘伶的故事。
刘伶是晋代的一个酒鬼,《晋书》载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又说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爱酒到如此程度,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了。传说刘伶有一天游山逛水,忽遇一酒店,开店的老头就是杜康,店前对联有“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见此对联大笑,刘伶进得店来,连饮三大杯。不想出得店来,已不胜酒力,回到家里,一倒不起。家人以为已死,便入棺埋葬。三年后,杜康到刘家讨要酒钱,刘家这才知道刘伶不是死了而是醉了,挖墓开棺,刘伶面色红润,哪有死相。须臾,只见他睁开双眼,双臂一伸,打个呵欠“好酒啊好酒!”
这个故事很曲折刺激,也有点荒诞不经。不管杜康是周朝还是夏朝,还是皇帝时代,那和晋代的刘伶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除非他成了仙,能长生不老。但千百年来,又有谁来批判它的虚妄与荒诞呢。这被乐此不疲代代传诵的故事,不正说明人们对杜康造酒的认可,以及对杜康所造之酒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喜欢和爱好吗。
如果把杜康看作夏朝人,那么从那时算起,杜康酒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千多年的历史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发生,故事中也肯定不乏曲折与惊险,美丽与丑恶,甚至血雨腥风。但纵观古今史志典籍,对杜康酒的记载却是少之又少。那些从历史册页中偶尔飘出的淡淡酒香,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叹息。
五
自明军毁掉较大规模的造酒作坊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前,杜康酒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零星地散见于民间。它的名声,更多地来自于民间故事和传说,来自于只言片语的历史记载。
传说中名扬四海,而现实中却几近绝迹。这样的反差,使杜康酒终于等到了复兴的时候。
杜康酒复兴的第一功,应该记在曹操身上。请看他《短歌行》诗中的一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应该说,在所有关于杜康酒的传说故事,诗词歌赋中,这四句话应该是最有份量的赞誉。寥廖16个字,却似黄钟大吕,响彻中国文学史和造酒史,甚至飘扬过海,流传世界。这十六个字,加上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为杜康酒的美,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解。以致于后人说酒必说杜康,这大众心里头想着惦着念着的仙品,不让它重现,光彩有点愧对祖宗。
这第二功,该记到田中角荣身上。这个前日本首相,正是他在1972年访华时,提到中国的杜康酒,才使周恩来总理做出复兴杜康的指示,从而促进了后来杜康酒的重新崛起和发展。
1972年9月,冲破日本国内重重阻力的田中角荣来到中国访问。当月29日,中日发表共同声明,恢复两国邦交。当晚,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田中。席间,田中提到“天下美酒,唯有杜康”。当时参加宴会作陪的郭沫若,受周总理之托,向外宾介绍了杜康酒的历史渊源,引起宾主极大兴趣。
见田中对杜康酒如此感兴趣,周恩来当即表示,要酿好杜康酒送给田中首相。1972年10月,周恩来总理倡导“复兴杜康,为国争光”。此后,伊川、汝阳和陕西白水三个杜康酒厂相继建成投产,古老的杜康酒再现勃勃生机。
上世纪80年代,在冶金部组织的一次访日活动中,汝阳杜康酒委托代表团成员带给田中角荣一瓶杜康酒,带酒的人随酒附上一首赠诗“田中原首相,和好利家邦,献上杜康酒,周公古义长”,日籍华人欧阳如水,触景生情和了一首《杜康赠田中角荣诗》。诗曰:“美酒古来唯杜康,河南一饮?年香,诺言生死我更改,七载作成献寿长”。据说田中接到杜康酒非常高兴,吟咏着曹操的《短歌行》,用杜康酒招待亲友。
这段中日友好往来的佳话已经载入杜康酒的发展史。但也有人问,这田中咋会冷不定提到杜康酒呢,胡诹的吧?也有人说,田中不过是附庸风雅,读过曹操的《短歌行》,酒至酣处随口说出来罢了。至于杜康酒是啥,到底好喝不好喝,估计他打心眼里就不知道。人家随便扔根针,咱拿起来当棒槌了。
这杜康酒和田中角荣还真有一段渊源。
伊川的那个何氏酒坊,在皇得地村,何氏酒坊生产的杜康酒,曾是当年洛阳侵华日军喜爱的杯中之物,《中国杜康酒志》载,“1944年侵华日军占领伊川县时,有个叫柴书喜的人在日军营里当便衣,其兄柴春喜常到何氏酒坊购酒卖给日本人,深得日本人喜爱”。当时的田中,就在新安县的铁门镇。这里是河南侵华日军的红部的驻扎地,相当于我们现在军队的政治部。而田中是红部的司令。以此来印证“河南一饮?年香”就顺理成章了。田中是司令,士兵得到美味的杜康酒,能不给他献上一坛吗?近在咫尺,他肯定要到杜康酒的发源地转转玩玩喝喝。
再说复兴之后的杜康酒,曾经风靡国内,名扬海外。美国、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等几十个国家的饮客对其情有独钟,赞不绝口。有一段美国学者的话,可以看出杜康酒在国外的声誉度。“铺上孟加拉的地毯,挂上印度的神灯,听着日本机器人演奏的音乐,品尝着中国的杜康酒,今生足矣。”
足见杜康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
六
“有诗无酒终叵耐,有酒无诗不风流”。
自古以来,诗酒是不分家的。诗人和酒也是不分家的。回朔杜康的历史,无时不刻不在感受那诗歌中浓浓的酒香和酒香中浓浓的诗意,还有诗酒中人的潇洒风流,人的英风侠气。
《汝阳县志》中,说到杜康酒的历史,曾引用金代人许古,在退居伊阳后写的一句词。“细数闲来,几处村醪”,我翻了下资料,把这首名为《行香子》的词全给抄了下来,“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许古是金代文学家,当过官,敢直言上谏,退休后住在伊阳,也就是现在的汝阳。《中州集》说其“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间,留饮或十数日不归。”
又是一位“诗酒乐天真”的高人,那时候的伊阳,辖的有今天汝阳的西部,还有伊川的南部,正好是传说中杜康造酒的地方,近在咫尺,这“性嗜酒”的许老先生到酿造杜康酒的村庄“留饮或十数日不归”也在清理之中。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辈出,诗风浩荡,渗溢着浓浓酒香的好诗比比皆是,这其中,不乏与杜康酒的珠联璧合。《中国杜康酒志》载“唐代,杜康秫酒有了较大发展,伊河两岸酒坊林立,户户珍酿。文人学士纷至沓来。”纷纷而来的文人喝过酒后不忘抒情的,不论在当时当地,或是隔年经月身处异乡,染助他们诗兴的元素中,必然有杜康酒的浓厚醇香。杜甫有“杜酒频劳劝,张梨不外求”,皮日休有“滴滴连有声,空疑杜康语”等等。
还有一首有名的《寒食还陆浑别业》,宋之问写的,“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这宋之问,赏遍了伊川山水,喝够了杜康美酒,“酣歌一曲太平人”。
唐朝的时候,龙门边上的郭寨还有个杜康酒店,文人学士多在此聚会畅饮。写到这个酒店,我就想起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酒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郭寨的酒店中,不知道可有如吴姬般美貌的当垆女,而这店里,必定有过如金陵酒肆中发生的情深意长的惜别场面。相传刘禹锡自左冯归洛,专程从郭寨杜康酒店沽酒,到龙门山与白居易、裴度聚饮,酒后发出了“更接东山文酒会,始知江左未风流”的慨叹。
不能不说到李白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笔下的李白,是何等的豪情万丈,气盖云天,从他身上散发出的弥漫了半个盛唐的酒气和诗气让人如痴如醉,高山仰止。
据郭沫若统计,李白留存下来的诗文有1500余首,其中直接写到酒的大概占了16%。这个浑身上下,从内到外,连骨子里都散发着芬芳酒香的李白,现在有人说是洛阳人。如果真是这样,不用多说,他与杜康酒肯定脱不了干系。他不是洛阳人呢?照样与杜康酒脱不了干系。
据考证,李白一生中曾三次来洛。每次都有佳作和佳话留下,尤其是第三次,他和在洛阳见到了杜甫。“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闻一多这样形容两人的相会。他还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太书而特书。”两人携手游山玩水,尽兴河洛。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何况是两个同样嗜久酒如命惺惺相惜的旷世才子,那还不喝个一塌糊涂才怪呢。其实不止这第三次,其余两次,李白在洛阳都少不了痛饮杜康美酒,不定他还到过郭寨的杜康酒店呢。
让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千古名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填之以申己意”名篇,相传作于颍阳。当时,他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山居为客。颍阳在登封,与杜康酒的发源地近在咫尺,促使李白诗兴大发的,很可能就是杜康酒。我说“可能”还是保守,有研究杜康酒的专家,干脆就说“这首诗是李白到伊川纶氏寻访杜康遗踪,在嵩阳碰到了岑夫子、丹丘生两位好友。谈起少康复国,始创杜康酒很有感慨,挥笔写下的,其中‘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对夏帝少康,又称酿酒鼻祖的杜康最传神的写照。”
七
上世纪70年代初,河南的伊川、汝阳,陕西的白水三个地方,在杜康复兴时期,因为与杜康均有渊源,先后都建起了以杜康为名的酒厂。
1980年10月25日,国家工商局、国家商标委员会、轻工业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要求三家酒厂注册商标。在三家只能有一家注册的情况下,由河南省政府做主,于1981年,把“杜康”商标的注册地落户到了伊川。但是,省政府以当年的137号文的形式,明确做出了“同一商标,两厂共同使用”的规定。
我想,正是当年省政府的这个裁决,才导致汝阳和伊川两家杜康酒厂,在以后积下几十年的恩怨,难以化解。
翻开尘封的历史,两家商战的导火索,源于汝阳杜康于1989年8月,向国家商标总局提出并注册了“杜康村及图”、“杜康河及图”、“杜康泉及图”三枚商标,从而引发了作为“杜康”商标拥有人伊川杜康的强烈不满,并提出了商标诉讼,拉开了历时18年的争夺。
汝阳杜康总经理常务欣,提起这场旷日持久的商战,感慨万千。他说,汝阳是中国秫酒的发源地,史料记载的中国酒祖杜康造酒之地,这里有杜康村,有造酒泉所在地等历史遗迹。1990年,汝阳投资500多万元建造的“杜康仙庄”就在杜康村,而政府却将商标判给了伊川。常务欣苦笑着说,1991年前后,伊川酒厂建厂时,为了能够求得杜康造酒的真传,还到杜康村拉过土建酒窖,拉过水造酒。
历史资源的优势,让汝阳在“杜康”商标落户伊川之后,寻找到了突破“杜康”商标樊篱而另立门户的理由。
这对汝阳杜康来说,是无奈之举。在1989年前后,随着商标意识的觉醒,被许可使用的“杜康”商标,对汝阳杜康来说,显然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而现实的市场竞争让三家“杜康”商标使用者与拥有者,不但遭受到市场混乱的难堪,而且三家之间因为市场争夺而开始由把酒言欢变为恶语相向。
2003年8月,历经了15年的等待与抗争,在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可汝阳杜康酒厂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的“杜康村及图”、“杜康河及图”、“杜康泉及图”三枚商标时,伊川杜康酒厂把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告到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1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支持伊川杜康的诉讼请求,判决撤销了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以汝阳杜康注册的三枚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伊川杜康拥有了杜康商标的合法身份。2004年,北京市高院驳回商评委的上诉,维持一审判决,汝阳杜康注册的上述三个商标被判定无效。此间,伊川杜康宣布破产,先是被三九集团收购,后被洛阳深泰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刘更申,以4501万元买下。
这样的判决,显然激起了汝阳杜康的强烈不满。不能走向共荣,那就兵戈相见。2004年10月25日,洛阳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伊川杜康停止生产、销售仿冒汝阳杜康酒厂生产的“一星中华杜康酒”。
这遭到伊川杜康的强力反对。2005年1月12日,洛阳市工商局下达了对汝阳杜康酒厂生产的两批“杜康酒祖”的处罚通知书,认定汝阳杜康酒厂生产的这一品牌酒侵犯了伊川杜康的品牌权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在1996年,颇有预见性的汝阳杜康酒厂,在前期三枚商标注册引发争议的情况下,又成功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汝阳杜康”商标。2003年12月,伊川杜康在成功打掉了汝阳杜康三枚商标之后,乘胜追击,要求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同时撤销对“汝阳杜康”商标的认定,2005年12月6日,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驳回了伊川杜康的请求。
2006年3月10日,不甘心失败的伊川杜康把汝阳杜康再次告上了北京市第一人民法院,9月14日,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汝阳杜康胜诉。
伊川杜康仍不罢手。于2006年12月21日将汝阳杜康告到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可是还没等结果出来,汝阳酒厂却自己突然倒地。
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的一位女同志感慨地说,“我从做姑娘时,就给你们协调,现在孩子都快上大学了,仍然在给你们协调。”苍凉的话语让人唏嘘。
20多年的烽火,已让杜康遍体鳞伤。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相信杜康曾经创造的辉煌。品牌价值一度高达50亿元。在1985年,三家杜康酒厂的总产值达到4000万元,而当时的五粮液销售收入仅为1500万元。20年后,三家加到一起的销售收入,据测算还不到6个亿,而五粮液已增加到了156亿元。
有记者曾经这样评价两家的争战:两家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政企之间纠葛甚深,旷日持久的商标大战因为地方政府的面子、两地百姓的情感,变得更加非市场化,这甚至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场双输的战争。
八
汝阳杜康的破产,使伊川杜康欣喜若狂。
汝阳杜康进入破产改制程序后,关于汝阳杜康去留的传言沸沸扬扬,甚至传出“伊川杜康已经整合汝阳杜康”的消息。
那么,两家“杜康”能否合并?伊川杜康的当家人刘更申,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汝阳杜康必须给我,也只能给我。”
事实上,自今年汝阳杜康宣布进入破产程序以来,伊川杜康及其当家人刘更申就曾在不同的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对于汝阳杜康,他们志在必得。汝阳杜康的破产,被刘更申认为是两家杜康走到一起的最有利时机。
但汝阳杜康肯定不会接受他的整合。“骨头上有肉,就是难下嘴”。抛开法律程序和障碍不讲,单是资产重组和职工身份置换与安置就需要一笔巨资。同时汝阳的几百名职工,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被伊川“统治”
早年,洛阳市政府就曾想将两家企业捏到一块儿组建洛阳杜康集团,但之后无疾而终。汝阳伊川这两家同是打着“杜康”老人文化牌的企业,共同诞生在洛阳市的伊河岸边。因为他们之间的“恩怨”太深了,已经持续了30余年。
对于汝阳杜康的破产,资深白酒营销人晋育锋认为“是必然,是混乱局面下的注定结果”。如今,各种与杜康商标近似的商标泛滥,假酒横行,使得杜康商标的市值从鼎盛时的50亿元缩到了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仅洛阳市场,各种名目的杜康品牌就有400多个,全国各地有杜康酒生产线30多条,甚至出2万元就可以买到杜康酒的生产权。典型的小厂产品充斥市场。
走入破产程序的汝阳杜康,让刘更申感到机会来了,他一心想收购汝阳杜康。
对于“伊川杜康整合汝阳杜康”一事的最终走向,著名策划专家、河南赢想力营销策划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新认为,“这是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一旦整合,“至少在河南省内实现了杜康品牌的统一,防止两个企业的恶性竞争和低价位竞争,使杜康真正往品牌白酒发展”。
但在汝阳杜康看来,伊川杜康的实力还不够收购它。汝阳杜康去年销售收入就有1.3亿元,而汝阳杜康的总价格应在1个多亿。但伊川杜康去年的销售收入才3000多万元。汝阳杜康的破产已经进入程序,企业正在进行资产评估与对外招商的工作,已经与国内外的众多企业进行接触了。而在年初的“中原文化港澳行”活动中,汝阳杜康已经与香港社汇集团签署了重组意向。
对于县域经济而言,两个县长期以来都把白酒和卷烟当作当地的产业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地方政府都把这些企业当作摇钱树。同时,作为县里一度最好的企业,酒厂也就成为各种利益寻租的重要场所。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两个酒厂之争的背后,实则体现了两个县级政府的利益之争。据说,我们县的领导调入洛阳市,将政策倾斜,导致伊川杜康破产。而汝阳杜康这个国有企业在打败伊川杜康后,则最终也走到破产的境地。
因为缺乏知识产权的明确界定和行政力量的干扰,导致杜康酒的品牌价值一路走低。
无疑,谁都不忍心让杜康的牌子退出市场。那么杜康的品牌能否一改三分天下和“两伊大战”的局面而重新整合?
由于白水杜康与伊川杜康签订的商标使用合同将很快到期,可以认定,由精明的民营老板掌控的伊川杜康不会再允许白水杜康继续使用杜康的商标。而伊川杜康与汝阳杜康早年签订的商标使用合同则允许汝阳杜康永久使用。
从整个大局来看,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能够合二为一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是,两家企业积怨几十年,汝阳杜康不可能认输,让经营已见起色的伊川杜康收购。据报道,汝阳杜康声称绝不会卖给伊川杜康,而伊川杜康则高调要收购汝阳杜康。伊川杜康之所以高调,就在于伊川杜康正在告汝阳杜康商标侵权,而对于尚在商标诉讼中的汝阳杜康而言,因为官司缠身,恐怕也难以很快找到重组伙伴。
九
前些天,就是今年的11月23日,喜闻我们县的汝阳杜康商标,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中获胜。这就意味着汝阳杜康这个商标,今后将永远属于汝阳,别人再不能来抢。
但汝阳杜康如何重组,如何在重组之后得到长远的发展,如何能使杜康这个响亮的品牌再展雄风,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而复杂的过程。我作为一名汝阳人,虽然不能为它的重新振兴做出什么,但我衷心地祝愿,汝阳杜康能在未来的历史舞台站稳脚跟,大展宏图,将白酒文化发展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