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闪耀的巴金星
文学泰斗级的巴金老人,走完了他漫长而奇丽的101岁的生命旅程。然而,2005年10月17日,只是巴老肉身的终结,他凝聚着爱与关怀的文学精神,将伴随他不朽的作品永留人间。当巴老和他爱萧珊的骨灰洒向波澜壮阔的海洋,就意味着群星灿烂的夜空,注定有一颗永远不灭的星辰。那是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并命名的“巴金星”。
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奇迹,他先后经历了两个迥然不同的新旧时代,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在中国,稍微有点文学知识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家》。那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亦是飞驰在旧时代暗夜里的一支响箭。当然还有《春》、《秋》,还有《寒夜》、《灭亡》、《憩园》,还有《雾》、《雨》、《电》爱情三部曲。事实上这颗夺目的金星伴随《家》的诞生,就已经闪烁出璀璨的光芒了。那时候,巴金是二十几岁的青年,却已经把爱的理念,嵌进他所有的文字中去了。在旧时代,这一缕明澈的文学星光,让读者看到了希望,感到了温暖。
我说过,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的奇迹,他的淡泊平和和泰然处之,源自这位文学巨匠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爱。但长寿除了使他创造了文学硕果外,也带来了诸多的欲说还休的磨难。在十年浩劫中,这位斐声文坛的大作家未能幸免,被迫下放到云南劳动,但在个旧锡矿,他的声音依旧无法淹没,他为矿工呐喊的《砂丁》就是证明。十年动乱之后,年事已高的巴金依旧对自己曾经讲错的话耿耿于怀,他无法保持沉默,他不能迁就自己,于是便有了洋洋四十万言的《随想录》,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随想录》是巴金的忏悔录,这本书一经出版,就摇撼了众多读者的心灵……这就是文坛巨匠的巴金,解剖自己反省过去,他非凡的勇气和胆略,来自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的热爱。
巴金的一生是爱的一生,巴金的创作是爱的创作,在巴金的笔下,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爱是他所有作品中的灵魂。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对人民满腔无私的挚爱之情,令人动容,让人感佩。巴金说:“在我的心灵中有一个愿望:我愿意每一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要揩干每个人脸上的眼泪,不让任何人落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来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巴金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巴金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巴金说了许多许多,千言万语凝聚成一句话:让爱和温暖充满人间。
没有爱的世界是人间的荒漠,没有爱的创作是冰冷的创作,当巴金被称为“中国作家的良心”时,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古往今来,抚今追昔,文如其人的文杰大有人在,但像巴老把文格和人格完美的揉和在一起的却不多。是这样的,伟大的作品必然出自于伟大的人格。巴金老人做到了,他用自己的作品和人品印证了这一点。
斯人已逝,但巴老倡导的文学精神,像辉煌的灯塔照耀着他忠实的读者,也像夜幕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颗星。在这灿烂的清澈的星光下,但愿人世间每一颗心都装满爱,装满温暖,这亦是巴老誓志不渝的追求。(13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