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不知少年事,鸢尾花开何如旧颜?
一句话,一辈子留恋。
有没有一个人~在你懵懵懂懂的时候,留下一句很温暖很贴心的话,让你一辈子留恋。
就像章子怡饰演的《艺妓回忆录》里,那个主席给小小的女主角的一丝温暖。
唯将终夜常开眼,报得平生不展眉~
常常~爱上一个人~只在一瞬间。
或许~那只是很傻很傻的一厢情愿,只是却是流传已久的爱情经典。
回溯历史,不管是《西厢记》还是《桃花扇》,不管是梁山泊与朱丽叶还是白娘子与许仙,都是如故一见,一生相连。
即便是黛玉和宝玉~也是一见情生,各自暗叹~似曾相识。
痴也罢,呆也罢,只因那一瞬间的停贮,便成了一个人一辈子的梦魇。(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只是因为某人在刹那间~触动了你心底~最软、最柔的地方,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再也抹之不掉,挥之不去…不管是电视里还是小说里~都是爱的离奇:爱了不该爱的人。似乎~经典的爱情~常常不是发生在~门当户对的双方,而是常常发生在~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祝愿的两人之间。就像:小龙女和杨过~爱情发生在姑侄之间被称为乱伦。黄蓉和郭靖~一个聪明伶俐,一个傻头傻脑。
梁祝、白蛇与许仙更不用提。
经典之所以经典~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当时的人不理解、接纳,而闹的沸反盈天。当事情经过时间沉淀,后人以局外人的身份~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统筹一切,于是,新的评价出现了,曾经的错误~被给予至上的赞誉,并且被给予的新的评价~广为流传,于是成了“经典”。除了爱情,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向日葵》的作者~梵高、《堂吉诃德》的创作者~塞万提斯…
举不胜举的传奇人物,生前落魄不堪,他们的作品一钱不闻,甚至连他们本人被当时的世俗贬的一无是处。只是~时过境迁,一切就像琥珀,在出土见世的瞬间~价值连城、匪夷所思。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首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还有那句经典耐用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纵贯历史,能流传千古、经久不衰的都是那些~不被理解的。陪伴他们的也有副产品~~就像:
岳飞的副产品~秦桧;白蛇许仙的副产品~法海;梁祝的副产品~马文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得道的那个人就像个发光体,把他周围的一切照亮。
就像杨利伟~如果他失败了,那么那些幕后辛勤工作者将依旧默默无闻,而杨利伟本人却~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抬头~~~周围人们给予的舆论压力。
我们总是把重任放在别人的肩上,并寄予厚望,同时无形之中要求他人~一定要成功。
他人成功了,我们会欢天喜地,并把他人的成功当成自己的骄傲,升华成一种崇高的值得他人仰慕、赞誉的精神;而如果他人失败了,我们就把一切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并且在这在那的声讨批判,仿佛他人十恶不赦,其实扪心自问:如果把你摆在那个角色,你能做的比他好、比他出色吗?我们总是习惯“升华”,对他人要求太高,可是我们忘了:我们都是俗人,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没必要~苛求别人一定做到完美。
尽善尽美固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是当一切都无法改变、无法完美时,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那样冷冷的说“客观”而风凉的批判话。因为我们没资格~要求别人一定做好。
人性的一个悲哀:成功了,胜利是我们大家的,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失败了,责任是他一个人的,同时我们就大言不惭的指责批判。
悲哀,这是中国人的通病。
曾经在琼瑶的《还珠格格》里饰演小燕子的赵薇因其表演的精彩而一夜红遍大江南北。在她演绎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日服事件导致她一时声名狼藉,把她的事业、人气降到了最低点,而在事件发生当时,还有鲁莽少年手持粪便往赵薇身上洒…
中国人~很悲哀~~~
代表?象征?追根到底~他们只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比我们多手多脚,他们没有比我们多大脑…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很普通,唯一不同的是身份、所处位置、角色不同而已。
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人一定做到完美???
还有新《三国》、新《红楼》的拍摄,其实最初我乍一看新《三国》也是觉得拍的很垃圾,只是看到后面~觉得挺好的。
想起我曾经的口头禅:存在~即是有价值的。
我们没有必要把它们摆到“国萃”的位置,要求它们务必完美无瑕,须知~当一个事物接近完美,那么它离灭亡也不远了。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并没有想:“我一定要把它写成‘国萃’。”而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也并没有想:“我一定要把它写成经典、写成名著。”
而我感觉如果当时他们这样想了,肯定达不到现实写成的水平。
而后世的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它们抬得那么高,并且要求与它们相关联的人物、故事一定要达到完美、达到“国萃”?仿佛如果不那样~就对不起祖国、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其实它们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它们没有责任、没有义务一定完美、一定配得上“国萃”。
就像皇帝也是人,名人也是人,不管是皇帝还是名人都是肉体凡胎,都还是凡夫俗子,我们有什么权力、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们必须正确、必须是我们的代表、必须是我们的榜样、必须十全十美???
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那些“国萃”必须配得上“国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