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我崇拜的作家的文章
一直都对毕淑敏崇拜不已,直到邂逅了安意如,才把那崇拜的浓度降下来…
却不是把那份崇拜转移给了安意如,而是更理性的去欣赏她们的文章…
我的文章大部分是写自己的感觉,所以也从我的感觉去审视我崇拜的作家的文章…
先说毕淑敏吧。她给我的感觉是素面朝天,于朴实中见哲理,和贾平凹的相近,但不相似,贾平凹的是亲切…
我的文章很大部分源于毕淑敏的文章的引导…
她的文章很理性,是清水芙蓉~未经雕琢的感觉…
安意如是古典的厚重感,其间饱含感情,读她的文章仿佛是在听古典音乐,也像在看《大汉天子》《汉宫飞燕》那样很久远的古装剧,除了厚重感,剩下的是一种优雅,就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矜持,字里行间的感情把握还算适度,于她相近的是张小娴,不同的是:张小娴的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感情,就像我曾经的比喻:“感情就像蘸满水的纸帕,拎起的瞬间~散乱淋漓…”
曾经韩寒在《新概念》里写《杯中窥人》,写经过揉捏的纸~在盛满水的~杯中的沉浮…而其实把一张纸帕(不是写字的纸)平铺着浸水,水会很迅速的浸满纸的表里,纸帕也由白色变为无色…但纸帕并不下沉,而是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没有外界干涉,它会一直保持它的形状,可如果轻轻一触,被碰拎的部分就会支离破碎
不管是毕淑敏还是贾平凹,不管是安意如还是张小娴,他们的文章都是“特色”文章…所谓“特色”就是指别人无法逼真的去描摹他们的写法,就像检验一幅画、一件古董,赝品总能被行家从真品里区别出来…
毕淑敏和贾平凹算是那种“大师级”的朴实和亲切,读他们的文章,像是在面对面的聊天,在洗耳恭听教诲,洗涤心灵,它改变人的思想、意念、认识…
而安意如和张小娴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去刻画一幅客观的或抽象的画卷…
安意如的画是基于历史,把一件件事一个个景致用细腻的笔刻画;而张小娴是捕捉心灵的每一次“共振”,她刻画的是抽象的心理感觉…
就像我曾经说的那样,作家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不可见的东西可见化…
我感觉人~分为很多种:一种是假想型的,用虚拟的设想去刻画,也就是所谓的空想家,那需要高超卓绝的想象力…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有乌托邦的构想,以及著名小说《海底漫游两万里》(其实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设想也是,好像物理上的一些定律:如牛顿的三大理论,以及科学的假设条件~真空、无摩擦…),那些空想很伟大…
空想也需要天赋的…
一种是不会想,但会感觉…也就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他对那些事实的感觉反应,在会感觉的前提下,又分为会说~不会说…(空想也是如此,那些能想象的到的东西有些人是只能想,却不会说)
每个人都有感觉,只是感觉不同,或强烈或稀薄…
也许也有没有感觉的时刻,就像花的凋零,不会每个人都能因此而伤春,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