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郑承镇留给我们的思考
流浪儿之父郑承镇走了,带着他对400余名流浪儿的依恋和不舍,独自行走在这个寒风料峭的初冬。他走的并不寂寞,为他送行的,除了片片哀思的落叶,还有众多为他敬送花圈的市民,以及曾经采访过他的记者、关爱流浪儿的各级领导、社会爱心人士和为他守灵的孩子们。
正是由于郑承镇这样一个于平凡中见证伟大的人的离去,才让我们为之深深的痛惜和不舍,也引发了我们对“慈善”二字太多的深思和感慨。
感念人的一生,或平庸龌龊默默无闻,或操劳一生寿终正寝,或作恶多端死于非命,而像郑承镇这样,靠着拾荒的艰辛23年如一日照顾流浪儿的,人世间可谓绝无仅有。
或许在这之后,为老人守灵的9个孩子会得到救助中心的救助或者爱心人士的收留,社会的慈善力量也不会把他们遗忘。可是,流浪儿的救助问题,仅仅靠救助站就能够解决了吗?倘使这样,郑承镇老人就不可能在23年里不间断收养了400多名流浪儿!郑承镇的事迹,正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救助中心在对流浪儿救助中存在的软肋:由于距离救助站偏远,一些流浪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且接受救助的相关法律程序繁琐等客观原因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社会出了郑承镇这样一位平民慈善家。
郑承镇不仅用自己的行动让某些伪善的业者含羞,也为民间救助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即,政府应当对分散在民间的救助组织或个人给于政策上的鼓励和法律上的帮助,在合理监管的同时给于资金支持和优待,以弥补救助中心的不足和权限,这样,不仅对九泉之下的郑承镇是一种安慰,对他所开创的平民慈善是一种接继,对我们社会慈善资源的整合,也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好人郑承镇走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伤,那些在他弥留之际仍然感念的孩子,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是为他补习一次因事落下的功课,哪怕是在攀爬的瞬间紧紧拉住他那伸向前方的手,我们的世界,就不会有流浪儿的孤单和好人郑承镇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