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现代中国的“杞人忧天”者
古时候,“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惶恐不可终日。有智者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到处都有空气。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在天空中活动,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问:天果真是气体,日月星辰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智者说:日月星辰不过是空气中发光的物体,所以不会掉下来。
杞人又问: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智者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石,填满了四处,你站立行走,都在地上活动,地怎么会陷下去呢?经智者这么一说,那个杞国人也就释然了。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说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那些无根据的和不必要的事忧虑。现在有这么一些人,见风就是雨,看见不如己意的事就忧心忡忡,怕这怕那。尤其是互联网出现之后,某些文学“大师”寝食不安,大有“杞人忧天”的场景再现。
有位“大师”说:“网络文学最为人诟病的是泥沙俱下,尤其是语言的粗俗化,几成灾难。很多作者甚至连‘的、地、得’也不分……却在那里大写特写。人们总是随意地、粗率地、马虎地使用语言,而使我痛苦得难以忍受。有时候我似乎觉得,一场瘟疫已传染了人类最特殊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这是一场祸害语言的瘟疫。”多么可怕的情景啊!他呼吁网络作者“要沉下心来,精心琢磨如何使用精致、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感情和描写事物、反映生活。要学习古代先贤们那种‘为求一字稳,拈断几根须’,呕心沥血推敲文字的严谨态度。”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而在过去,文学艺术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广大群众只能被动的听文人、学者说教,而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要登上文学艺术的宝座,比登天还难。是互联网为普通百姓搭起文学平台,普通百姓才能在互联网上挥笔疾书,抒发感情,打破了文人学士的一统天下。我辈就是凭借互联网才争得一席发言之地。尽管网络文学幼稚,是“泥沙俱下”,但决不是“灾难”,也不是“一场瘟疫”、“一场祸害”。其中垃圾是有的,但也不乏精品。难道“大师”们的作品全是“精品”而无垃圾?奉劝某些大师不要对于一般写手“求全责备”,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网络文学,扶持网络文学作者,使之完善、成熟,或者与网络文学竞争,且不可一棍子打死,须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文学的前途光明,前程似锦!
无独有偶,另一位文学“大师”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大声疾呼《当下的阅读危机》:无法否认,阅读在当代遇到了重大危机。就像一切重大危机一样,它的表面现象不是萧条,而是极度扩张。网络上的阅读那么方便、那么丰富、那么快捷,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兴高采烈地告别了那个需要排队借书、细心摘录、长久品味的传统阅读时代。
还骇人听闻地说什么,过度的网上阅读已经占据了年轻人太长的生命过程,劣质的社会信息已经剥夺了广大民众享受宁静和崇高的权利。
接着又说,我们仰慕的历代哲人为什么那么伟大?原因之一,是他们心中没有那么多文化垃圾。让更多的人文经典,成为年轻人的“必读教材”,这是对人类灵魂和精神的构建。
大师说:“当代阅读遇到了重大危机”,危机在哪里?网络阅读“不是萧条,而是极度扩张”。试问,纸质文章满足不了读者要求,网上阅读有什么不好?大师自己也承认,如今网络上的阅读“是那么方便、那么丰富、那么快捷”,既然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又有什么不好?原来大师遗憾的是人们“兴高采烈地告别了那个需要排队借书、细心摘录、长久品味的传统阅读时代”。
过去的传统阅读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没钱买书,只好“排队借书”,借书得还,不得已“细心摘录”。书如烟海,查找资料,犹如大海捞针。我虽藏书不多,有时为查名人一句话或一个典故的出处,往往翻箱倒柜,费尽周折才找到,更多的时候是难以寻觅,真是苦不堪言。自从我掌握了电脑上网后,方知互联网的优越性,方便、快捷、应有尽有,尽管鱼龙混杂,又有垃圾,但从中择优,为我所用,完全可以做到,所以我为互联网唱赞歌。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稍有停步,就会落后,不像古人有那么多闲工夫细嚼慢咽,仔细品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古籍的味道。现代人竞争激烈,工作太忙,要掌握的知识浩如烟海,并非局限于文学艺术。试想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著、二十四史……你能买得起吗?即使买得起或借阅,你又能看得过来、记得下吗?就是在这些古籍中查找点资料,谈何容易。再说,当今住房如此紧张,藏书也成问题。据说有一位藏书家,由喜书到恨书,就是因为书太多了,看似有用,多数无用,待到用时又难以寻觅,所以恨书。而互联网则不然,一台电脑,能容天下书,而且人脑不如电脑记性好。
现如今有了互联网,真是要啥有啥,而且快捷、方便,再也不要摘抄,有什么不好?至于说文化垃圾,古往今来的著作难道都是精品?“人文经典”中也有垃圾,就是某些自称大师的文人学者们的作品中,谁敢其中没有垃圾?我们不要惧怕文学作品及古籍中的垃圾,正确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物为我用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