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吴冠中散文集

吴冠中散文集

2013-10-24 06:49 作者:吴冠中 阅读量:3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吴冠中,先生1919年8月生于江苏省宜兴,1936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与中国画,师从林风眠与潘天寿等著名画家。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他是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绘画大师。绘画作品应邀先后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法国、西非、尼日利亚、马里等地巡回展出,受到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观众的普遍欢迎。1991年他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位”。1992年他首次打破英国大英博物馆只展古文物的惯例举行个人作品展,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1993年巴黎市市长授予吴冠中“巴黎市金勋章”。墨彩画《高昌遗址》和《交河故城》在苏富比秋季拍卖中分别以187万港币和255万元港币创中国画拍卖天价,油画《巴黎蒙马特》在佳士得春季拍卖中以104万港币售出,开创了中国油画画价的最高记录。2002年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以高票选举吴冠中为该院通讯院士。这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自1816年建立以来第一次选举中国画家为通讯院士,被誉为“艺术诺贝尔奖”中国第一人。

1、等待>>>>>>[阅读全文]

2、谈梵高>>>>>>[阅读全文]

3、说树>>>>>>[阅读全文]

4、菩提树>>>>>>[阅读全文]

5、父爱之舟>>>>>>[阅读全文]

6、双燕>>>>>>[阅读全文]

7、楚楚衣冠成菩萨 >>>>>>[阅读全文]

吴冠中的名画 《双燕》

吴冠中散文读后感:

默看细雨湿芭蕉。

阵雨过后,雨开始淅淅沥沥地情调起来。豆大的水珠顺着美人蕉宽阔的叶脉流淌,鲜艳的花骨朵不胜娇羞。

是这样闲适的午后,我坐在乡野的小楼。还是老地方,只是老屋已逝,早几年砌的楼房,经过风雨的洗礼,已凭添了几分我所喜欢的幽静和雅致。

高大的槐树把枝桠撑到了我的窗口。

窗外满目的绿,涤洗着我的心。烟雨中的家乡,以它那浑然博大的沉默,深深地潜入我的骨髓。

画家爱画风雨归舟,诗人爱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湿漉漉的缠绵。我非附庸风雅,却是不自主地喜欢那抹烟雨,烟雨中的山水,仿佛轻笼了愁的外衣,而轻愁是如此美丽。

所以,我喜欢戴望舒的《雨巷》。

所以,我喜欢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油画和水墨。

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吴冠中说:“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一些艳俗的色彩,因了雨的渲染,而含蕴着了墨色。雨雾的缭绕,使有的景物朦胧,有的形象突出。

这是自然,也是一种心境。

我的故乡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但在我心里,只是山多与水多的分别。而山与水又有什么分别,都一样栖止我的梦想与热爱。

这两天就这样徜徉在吴冠中的字里画里。

循着那些水墨与油彩的韵染、点线面的勾勒,听他那些弧与曲的合唱。我力图去感触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不期然地想到了忧郁的戴望舒,吟哦着《雨巷》,思想的步点扣击着古老幽寂的小静巷。

步履轻轻。

我看到吴冠中痴情羞涩的初恋。十八岁的他,攒着那些灼热情怀斑斑泪痕的信笺,单薄的身影在故乡宜兴那些幽幽的小巷徘徊。命运的作弄,总使他与那个娉婷素雅的白衣少女错身而过。刻骨柔情令他终生难忘,饱含的深情一直韵染着他的一幅幅江南水墨。

戴望舒二十岁时象征主义的代表作《雨巷》,是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他宣扬着寂寞徘徊的心境,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亲佻。清寂的等待和企盼,萦绕着他短暂的一生。

雨湿了小巷,情湿了衷肠。

看吴冠中的画,打动我的是灵动于山水间的情愫。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我这样认为,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更是一种朦胧美好的意念,这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寂寞地开在画家、开在诗人的心田。

我固执地让这两颗寂寞而高贵的灵魂在我的作品里一同出现,也不管来得是否突兀。偶然搜索到黄宝欣演唱的《雨巷》,也许这样掩饰了吴老作品更多清新明朗的一面。恕我浅薄,就让它来串起这一番心思吧。

依槛观云起,临松看雨飘。烟暝山愈净,幽壑响春潮。

终于做好了《雨巷》FLASH,呵呵,我轻轻舒口气。

相关文章关键词

《吴冠中散文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