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落阳光之――停在我岁月里的小屋
初三还是高一的暑假,我嫌院里吵闹让我不得安宁,便忽发奇想,让我妈给我在对面山腰上搭个小亭子,让我读书写字,修心养性。本以为是很不靠谱的事情,谁想她竟一口答应。
这事很稀罕,我有了点“归隐山林”的感觉。院子对面的那座山,是村里前些年发动村民种了猕猴桃的。我爸买了一小块山地,开垦了出来,所以很开阔。山腰是有路的,盘山而上的一条小径,我妈妈那几天就在路上方的平坦处给简单地打了四个桩支了几根柱子,上边盖些茅草,下边支了小凳,前边两边各支一个交叉的柱,隔上块模板当了桌子。于是,我就有了这样一间所谓的“小屋”。
人坐在半山腰的“小屋”里,清爽的风吹来,神清气爽,一眼望去,下边的一块尽收眼底:对面的山腰的人家,山下的老院子,天井里洗衣的阿婆,石子路上外出的村民,被赶得“咯咯”拍着翅膀直叫的白鹅,石拱桥下边洗衣的舅妈,这边山脚下戴着斗笠挥着鞭的放牛娃,老大老大的黄牛……那番情景,感觉是置身于画外了。连声音也是错落有致的,立体起来,身边只有头上茅草被风带起的声音异常响亮,收于眼底的画面的声音没有身处其中的嘈杂,那声音隔远了反而变得更甜美悦耳起来。
我就在这样的一番情景里,写写作业,看看书,远望一会儿,发发呆。山上小昆虫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不怕,我穿着棉长袖衫,长裤子,不露脚指的布鞋,有风哩,凉爽着呢不热。有些小昆虫还是很可爱的,我写作业的时候,会有一两只黑色的小蚂蚁悄悄地爬上来,用它们的小触角这里碰碰那里碰碰,我不讨厌它们,由着它们爬,写一半作业时,我会停下来呆呆地看着它们活动。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时候,就有七星瓢虫会“唔”地飞过来,“啪”地一声打在书页上。这会儿我就不高兴了,右手把书一拍它就飞走了,有的还不走,我就用手指轻轻一弹,我看到它掉到了地上,翻着身的,不动,大概是装死,我会耐心地看它什么时候“活”过来。
有了这间“小屋”后,我是很兴奋的。早上会很早起来,喝了粥,带了书就上去,可以背英语和古文,可以看对面炊烟袅袅,河里白鹅戏水。午饭后,再上来,纳着凉打会儿盹,再让小昆虫把我给闹醒。这样安宁的一天,我自得其乐哉。
那个暑假在现在看来,是在那么多个暑假里脱颖而出了,显得格外不同凡响起来,让人难忘。那个“小屋”,也成了我记忆里的一点自豪,在那里,我是觉得修了心,养了性的。还有一点值得自豪的是,我又有一点与别人的不同之处了,村里那么多和我一样的读书人,有谁在半山腰呆了一个假期了?有谁拥有过这样一个“小屋”呢?
有过一次的事,再来一遍是没创意的。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不会有当初那种感觉了。有些感觉只会产生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从而影响人的一生。我那“小屋”呵,像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一去不回来了。
现在呢?土地问题多严峻啊。大大一座杭州城还有小屋的驻扎之地吗?没事没事,精神深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