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科学发展观”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子的思想是出世的道家思想,那些“玄之又玄”的奥妙哲理既枯燥又无味,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更是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所以,他的思想一直以来没有和他同一时代的孔子所为人们乐于接受。
其实不然,我们若是换一个角度思考,站在老子生活的诸侯争霸年代看《道德经》,老子的这种思想无疑又是积极的,进步的。“小国寡民”中“使民重死而不远徒”的这种反战思想,正好道出了人类以生命为贵的这种永恒主题。
虽然两千年前的老子并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但是,它的某些闪光的思想哲理,无疑对后世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这种包容、博大的立论都是基于万事万物的原则原理之上的,正好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点相通。
社会的发展,就好像一个人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停地探索、努力、积累经验的结果,这中间可能有挫折、有迂回、有停滞不前的迷茫、有短暂的一帆风顺,但是在老子的眼里,根本就没有谁对谁错之说,因为他秉持的是“为而不争”的务实态度,争有什么用?事实胜于雄辩,是非公道,历史自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定论,所以老子心中的“圣人”从来不去与人计较,只想着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所以说老子的这种思想是超前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正是《道德经》被推崇为“东方圣经”的原因之一吧。
细读《道德经》,其实,老子心中的“圣人”并不是什么无所不能的神人,只不过是代表着遵循事务客观规律的“道”的人而已。他所推崇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不是什么“愚民政策”,只不过对统治者表达了这样一种期望:政府的作用是让那些有付出的人得到应有的报酬,而不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所以他又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这里所说的“不尚贤”并不是消极的不激励贤能的意思,而是不推崇“耍小聪明”去不劳而获,如果政府制定的政策对“耍小聪明”“钻空子”的人不利,人民自然会实实在在劳作、平平安安生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要让劳动者更体面地工作”,是和“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老子《道德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深刻剖析了引起事物发生的深层次问题,语言表述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而不是去弃本逐末,关注事物表面现象,但不制止,而是通过表像探求深层的诱因解决问题。
如今,我们在医疗保障问题上的做法就曾存在过“弃本逐末”的做法,不去从诱发医药费过高的内在因素上找原因,调剂好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一味的药贵了,发布降价令,菜贵了发布降价令,楼贵了还是发布降价令,这样以来,最根本的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不说,反而激化了矛盾,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老子的高度,既是两千多年前的战乱的、生产力低下的前封建社会时期,但同时,他也是最朴素的人本哲学先人,有着“探照灯”的亮度,天地人文的关怀,“无为而无不为”的包容,“披褐怀玉”的深沉大气。
综上所述,我个人以为,老子讲的不仅是“道”,而且还是科学,是一门社会如何健康向前发展的科学,虽然他那时没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理论。
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