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神话武当道茶

神话武当道茶

2013-10-23 23:43 作者:卢橘春 阅读量:31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北京我偶识武当道茶。其时,村官王富国打造的武当道茶品牌在国内外茶界越来越响亮,最终成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2010年4月17日,十堰市委市政府举办,中央电视台影视文化中心等具体承办的武当道茶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新闻发布中心举行,发布会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搜狐网等海内外近百家媒体参加。成为湖北茶叶界历史上最高规格的茶事活动。一个有别于茶的神话跃然在世界人的眼中。

说起武当山天下没有人不知晓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鄂西北十堰市,属大巴山东段。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是神山。为世人仰慕和膜拜。

说起武当道茶,村官王富国满眼含着深情。王富国从八仙观村前任书记手中接过来的是83亩荒芜的茶园,和一笔1.37万元外债。王富国像经营宝贝似的经营着他和村民们的茶园,历时23年。

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只是一个并不漫长的阶段,而王富国却在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创造出了一个奇迹。茶场成规模后,王富国建茶叶总场,取名八仙观茶叶总场。(八仙观建造于元代,比明代大修武当还早两百多年。相传,八仙过海,到武当山参加玉皇大帝册封真武盛会,慕名武当道茶,在老君堂盗来太上老君用炼丹般工艺制作的修性养生的长寿道茶,八仙群聚在一片古茶树下,煮茶品茗,茶醉得道,故建八仙观。)八仙观茶叶总场成功之后,王富国又采用“村场合一”的方式,帮助全村一家一户建茶园,由茶场统一制作,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现在,八仙观村从当年只有83亩荒芜茶园,发展到拥有高标准丰产茶园3000亩,其中八仙观茶叶总场1500亩,村民茶园150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也由当年的52元增长到1.2万元。

在八仙观村口一面山坡上,王富国用茶树栽种成了一个大大的“茶”字。它向世人昭示这里是中国茶叶发祥地。同时,它也在时时告诫八仙观村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八仙观村人离不开茶叶!

1984年,湖北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来武当山八仙观村,通过对八仙观村的土壤、气候、茶叶内质等进行考察论证,认定八仙观村土地属宜茶土壤,加之海拔高,植被好,相对湿度大,具有比较好的生态条件。于是,专家们撰写出了《关于建立武当山名茶基地的报告》,省地市决定在武当山八仙观村筹建名茶基地。

户户有茶园,人人会做茶。从1987年开始,王富国带领八仙观村民大力兴建茶园,现在全村拥有农户茶园和茶场茶园3000多亩,成为十堰市农业局有机道茶生产示范基地,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王富国走出大山,主动与农业、科技和扶贫等部门联手,与全国13名著名茶叶专家和25家大型茶场建立咨询网络,共同打造中国武当名茶。一方面,他邀请科技专家进村,培训制茶技术,为每户培养一个科技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他分期分批把年轻的茶叶技术人员送往湖北茶叶研究所、西湖龙井茶场和浙江农业大学等院所学习制茶技术。

王富国本人也是科研带头人。他通过自学获得了农艺师资格证书,被中国茶叶学会吸收为会员,加入了湖北茶叶学会理事。为了掌握一套过硬的制茶技术,他先后向全国20多名著名茶叶专家拜师学艺,他与邹德炎、陆启清等国内知名茶叶专家结成莫逆之交。

每年农历三四月是王富国最忙的时候。王富国自己规定,八仙观茶场出品的600元一斤以上的茶,都由他亲自制作。23年一直如此。

采茶旺季,王富国每天从中午开始,炒茶一直要忙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有时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不合格的茶,王富国坚决不让出场。八仙观茶叶总场有一个倒不合格茶叶的地方,一季下来,总要堆上厚厚一层。倒掉的茶叶有一二百元一斤的,也有一二千元一斤的。与村民一样,王富国也心疼,但他必须这么做。

“名山一定要出名茶!”王富国把现代机械制茶技术与传统道茶手工制作工艺结合起来,陆续推出了“武当银剑”、“武当针井”、“武当太和”、“武当奇峰”和“武当功夫”五大名茶。

“武当银剑”,是王富国的得意之作。王富国以武当剑为创意,外形扁平光滑,挺直似箭,披满银毫。沏泡之后,汤色嫩绿,香气高雅,滋味鲜爽。

“武当针井”,也是王富国亲自炒制的一款名茶。王富国以武当山磨针井神话为创意,外形紧细,圆直似针,色泽绿润,香气持久,滋味甘甜。

“武当太和”,王富国以武当太和山为创意,外形似龙牙形,毫毛披露,紧秀锋苗,冲水入杯,茶叶似葵花朝阳,直立杯中,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品位。

“武当奇峰”,王富国以武当72峰朝金顶为创意,条形奔放,色泽油润,清香可口。

“武当功夫”,也叫“道茶王”,王富国挖掘武当内家拳36功法的太极乾坤球功,运用古代道人内家拳中的捋、挤、按、揉等功法,通过茶叶晾青、摇青、杀青等工艺,打包成球形,用“四两拨千斤”之力,紧包揉包,直至发酵。此茶叶介于不发酵的绿茶与全发酵的红茶之间进行半发酵,整形时间长达30多个小时,工艺复杂。茶条曲美,汤色金黄,醇厚甘甜,馥郁芬芳。

武当道茶横空出世,轰动了中外茶界。

“武当银剑”,1999年5月10日,“武当银剑”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5年1月,“武当银剑”与“武当针井”等武当道茶系列被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授予“2003年—2004年度消费者满意商品”。

“武当针井”,1999年5月在“鄂茶杯”第二届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获得金奖;2002年11月,被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04年6月,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首届十五佳有机名茶”。

“武当功夫茶”,2006年8月在“香港·湖北名优食品展示月”活动中备受港商青睐。

2009年7月3日,湖北省农业厅和十堰市政府签署《加快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备忘录》,提出武当道茶商标为政府公共品牌,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的方式,举全市之力集中一个品牌推广。同年9月,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成立,王富国出任协会副会长。八仙观与龙王垭、梅子贡、圣水、阿里山几家茶场组成联合舰队。武当道茶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称号。

“武当道茶是十堰向世界递出的又一闪亮名片!”《加快十堰市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备忘录》进一步肯定了武当道茶的品牌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王富国对武当道茶品牌的巨大贡献。备忘录指出,从弘扬道教文化,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高度,将众多分散的茶叶品牌整合为“武当道茶”品牌,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茶叶的发现发展中探究其与道教文化的渊源,提升茶叶的文化内涵,拓展道教传承的载体;从高山茶叶的高香、醇和、有机的特质中,突出武当道茶的养生益寿功能;从茶叶产业的深度开发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茶叶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武当道茶产业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水源区的重要生态环保产业,成为十堰市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2010年4月17日,十堰市市长张嗣义在武当道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未来10年时间,十堰市茶园面积将会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武当道茶将成为十堰市继名山名水名车之后的第四张名片,武当道茶从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成世界文化名茶。

相关文章关键词

《神话武当道茶》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