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座学校和我的童年

一座学校和我的童年

2013-10-26 21:24 作者:乐年 阅读量:3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俺家门前有排房子,座北朝南,五间,青石垒成。木制的门窗由于从没刷过漆,所以在多年的风雨剥蚀下显得特别苍白。后墙则因多半埋在土里,所以这所屋里一年四季总是潮得很。

这,就是俺们村里的小学教室

教室的东厢,三间,无门。儿时,里面常停着大队的那辆拖拉机,拖拉机为东方红牌,红色,圆头。那时候我常坐在上面转动着方向盘,口里发出着嘟——嘟——声,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神气的拖拉机手。

校门前长着排杏树,一口乌黑的铁钟就挂在其中的一株枝丫盘旋的杏树上。而钟绳另一端则系在教室的第二个窗户上。因此下课时,敲钟的孩子不用出教室就可以当——当——地将钟敲响。悠扬清脆的钟声与村里鸡鸣犬吠之声相应成趣。

校门前的操场上东西各竖着木头做的球桩。尽管来这里打球的人不多,但这儿一天到晚总有孩子们玩耍的身影。记得儿时在这里常做的一种游戏叫喜鹊抬梁,就是十几对孩子相对而站,将两条胳膊伸出双手相交,让一个小孩爬上去。然后彼此的胳膊使劲地掂着,上面的孩子就真得如一栋梁一样向前移动着。孩子们这端刚抬完“梁”又马上来到队尾接着抬。上边的孩子乐不可支,不知有多少次正笑着笑着,抬“梁”的人手一松,他就咕噜噜地掉到地面上。有时夏天雨后的傍晚,红彤彤的彩霞挂满西方天空的时候,便有无数挥舞着晶莹透明的翅膀的蜻蜓在操场上空低低地飞着,于是我就和伙伴们手挥着荆棘在这里奔跑着逮蜻蜓玩儿……

教室里,没有课桌,课桌是用长长的木板代替的。(木板两端下分别为多半人高的土坯垛)。讲台则完全用土坯砌成,边沿上甚至还能看到金黄色的麦秸。这所教室里虽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但只有三十来个学生。

那时,我的大哥刚高中毕业,恰好这里的老师退休了。于是他就在这里做了名教师。在我幼年模糊的记忆中,一个下雨的日子,大哥将学校的表丢到家里,就喊我给他送去。于是,在淅沥的雨中抱着那块方形,像砖头大,发出嘀嗒嘀嗒声音的表,我跑向学校的一幕就成了童年时最难忘的回忆。

晚上,这里更成了大人,孩子们的娱乐中心。捉麻雀,听说书,看电影(用柴油机发电来演电影)……..

捉麻雀,因石头垒的墙里到处是大小的窟窿,所以麻雀就在墙里安了家。晚上,人们就将教室的门窗关严,然后持着手电站到长长的木板上伸手去逮。结果麻雀逮住了,却弄得木板上,地面上到处是都是从麻雀窝里掉出的枯草。逮住后人们便用泥巴糊满麻雀的周身,然后用火烤来吃。我从没有享受过这种美味,不过看到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倒也馋得很。

听说书,那时村里没有电,文化生活很单调。当村里来了说书的,就仿佛过节日一般。天一黑,人们就纷纷相聚到这所教室里。教室四堵斑驳不平的墙上处处晃动着乡亲们的身影!煤油灯下,人们那一张张铜黑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容。到我们村里说书的,是个盲人,外地人,四十开外,长得很?梧。脸上也有些麻子,不过他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要比那个麻子老师和蔼多了。他常穿着一身天蓝色的中山装,衣服很干净,就像一个下乡的干部。在昏黄的油灯下,说书人脸上的麻子也几乎看不清了,让我总觉得他愈加得可亲,就像邻家的一个伯伯。说书时他手拉二胡,脚踏鼓绳,“咿咿呀呀,咚咚”鼓乐相伴下,他那浑厚的男中音便盘旋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那时他说的最多的是刘罗锅智斗乾隆的故事。幽?而诙谐的故事让人们如痴如醉地听着并不时地发出开心的笑声……

我刚上学时,大哥已当兵去了外地。接替大哥的老师是个五十来岁,脸上长了许多麻点的半老头儿,整天闷闷不乐的,所以我就不愿意上学。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一条二十多米的小巷子,在这个小巷子中,常常不是二哥就是二姐,来推推搡搡着我,我才肯一步步地挪动着脚步向学校里走去…….

当我在这里刚读完一年级,学校就因种种原因而被教育部门取缔了。因此我和其他的孩子们不得不永远地告别了它。从此这里也就渐渐荒凉起来。如今,这所学校愈加的满目凄凉,房顶早已坍塌多年,教室里被邻家堆进了柴,柴高过墙。而操场上也被周围的人家堆满了柴和草,再也看不到孩子们玩耍的身影了。

2011年10月20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座学校和我的童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